1964年,美国电影明星伊丽莎白·泰勒和她的第五任丈夫,理查德·伯顿结婚。这段婚姻持续了十年,是泰勒历任丈夫中婚姻时间持续最长的。1974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泰勒说道:
没有任何事情能将我俩分开。我们的婚姻会至少再维持十年。
5天之后,泰勒和伯顿离婚了。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要想做长期的长远打算,是很难的。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有一个长期的打算,可以计划到10年、20年以后甚至更远的将来,然而现实很可能完全是另一回事。
“耐心”这个传统的中华美德,正在变得越来越稀有。很多在大学教书的老师对此一定深有体会。在课堂里要想让同学们集中精神,心无旁骛的听课超过30分钟,简直比登天还难。如果把他们的智能手机没收,规定要等到双休日才能再使用,那对方可能会和你拼命。
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做的一个实验(Roach, 2016)中,教授让实验对象独自坐在一个空房间内安静的思考。他们被告知,需要在椅子上静坐15分钟,什么都不做。如果他们实在坐不下去,则可以选择通过电击自己的方式来结束这“残酷的折磨”。结果,大约有2/3的男士和1/4的女士无法忍受“无所事事”的15分钟,选择用电击自己的方式提前结束这“漫长”的15分钟。
如此“缺乏耐心”的行为习惯,也极大的影响了广大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行为。
Orcam Financial Group的统计研究显示,在1995年,美国股民平均持有股票的时间为3个多月。而到了2010年,股民平均持有股票的时间长度下降到不到1个月。再快进到2020年,新冠病毒爆发,很多人被锁在家里无所事事,加入了日间交易的大军,导致美国股市中散户的交易量超过机构,成为股市中流动性的最大贡献力量。
散户在投资中缺乏耐心,机构也好不到哪里去。2016年,道富公司向美国400家规模最大的投资机构的高管发起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80%的机构无法容忍一个基金连续两年回报不佳,而高达99%的机构无法容忍一个基金连续三年回报不佳。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规模比较大的机构投资者,他们的投资模式其实和追涨杀跌的散户基民没啥大差别,无非就是看一个基金过去3年的回报表现:好的话就买入或者增持,差的话就减持或者赎回,仅此而已。
问题在于,这种专注于短期的投资行为,是不太可能为投资者带来期望中的好回报的。基于美国股市过去25年的历史研究(Tidmore and Hon, 2020)显示,如果专注于挑选市净率比较低的价值股,可以获得超过大盘指数每年1.1%的回报。如果专门挑选那些低波动股票,可以获得超过大盘指数每年1.9%的回报。问题在于,这些回报是基于25年积累下来的长期回报。而如果我们细细分析这25年是怎么过来的,就会发现绝大部分投资者根本无法坚持下来。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任选过去1年,那么价值策略和低波动策略分别有48%和52%的概率表现不佳,落后大盘指数。如果我们任选过去3年的时间跨度,价值策略和低波动策略表现不佳的概率分别为49%和47%。也就是说,对于一个长期来看能够带来超额投资回报的投资方法,如果我们只看1到3年的短期业绩回报,那么在任何时候,都有差不多一半的概率行不通。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即使存在那些长期能够战胜指数的优秀基金,大部分投资者也很难买到,即使买到也很难持有。比如基于美国市场过去25年,2600只公募基金的统计研究(Tidmore and Hon, 2020)发现,对于那些战胜基准指数的公募基金来说,有超过70%的样本,在历史上的某一年内,比其基准指数回报落后40%到60%。有80%的样本,在历史上的某一个5年内,其业绩位于同类基金最差的25%类别。绝大部分缺乏耐心的投资者,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反应就是把这样的基金卖掉,因此也就错过了接下来的反弹,更别提通过购买这样的基金来战胜市场了。
要想真正成为长期投资者,做时间的朋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查理·芒格在评价沃伦·巴菲特时说过:
他的一个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看书,并且静静的思考。
我们从小都读过小猫钓鱼的故事,深深明白小猫由于缺乏耐心而连一条鱼都钓不到。很多投资者,都认同长期坚持的投资哲学。但是到了实践操作的时候,却往往变成了急功近利的短期主义者。研究显示,没有什么投资策略,是能够让投资者每月,每天,每时每刻都赚钱的。很多长期来看能够获得更好回报的投资策略,在短期内却充满着波动,很可能连续3年,甚至5年以上回报不佳。在这样的投资现实之下,缺乏耐心、三心二意的小猫,是很难钓到大鱼的。聪明的投资者,需要克服短期逐利的坏习惯,眼光放长远,力争做一个长期的大赢家。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