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何时又能买入?华尔街盯紧这些信号

Wind万得2022-05-12
分析师表示,美股大跌的最后阶段往往伴随抛售狂潮,而市场见底可以通过这些信号判断:ETF的资金流出情况、 VIX波动率指数、看跌看涨期权的比率、股价回调的个股数量等。

分析师表示,预期周三通胀数据将带来"分水岭"的股市和债市投资者感到失望,令市场是否接近触底的争论仍在继续。

4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无疑备受期待,数据出炉之际,股市和债市出现抛售,投资者在2022年面临严峻考验,因为他们担心美联储是否有能力在控制通胀的同时避免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然而,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通货膨胀有所放缓,年化增速从3月份的8.5%降至8.3%,但仍高于8.1%的预期。

对投资者来说,更有问题的是剔除了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指数。它显示了0.6%的月度增长,而华尔街的预测为0.4%。过去一年的核心通胀率增幅也从3月份的40年高点6.5%放缓至6.2%。

经过一轮震荡交易后,美股收盘走低。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约327点,跌幅1%,为连续第五个交易日下跌。标普500指数周一大幅下跌1.65%,收于13个月低点。今年早些时候曾跌入熊市的纳斯达克指数暴跌3%。

美国国债的交易也出现了波动,但同样没有出现拐点的迹象,表明本月将美债收益率推高至三年半高点的抛售行为可能还未按下休止符。

Capital Economics首席市场分析师John Higgins在报告中称,“至少到目前为止,最新公布的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显示通胀见顶的初步证据,对美国国债或股市来说还不是一个分水岭。”

分析师和投资者说,问题在于,尽管通胀可能已经见顶,但其放缓速度不足以让人明白,美联储在未来几个月将采取什么措施来控制物价压力。本月,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50个基点,这是20多年来最大的加息幅度——通常美联储的加息幅度为25个基点。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未来两次政策会议将考虑加息50个基点,但对加息75个基点可能性的猜测泼了冷水。现在,一些分析人士预计,美联储可能会改变态度,让加息75个基点的计划重新纳入考虑范围。

投资者未来密切关注经济数据及美联储政策反应。分析师表示,美股大跌的最后阶段往往伴随抛售狂潮,而市场见底可以通过三个信号判断。

首先,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投资策略主管迈克尔•哈特尼特(Michael Hartnett)表示,自2021年初以来,投资者向共同基金和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投入了1.5万亿美元。到目前为止,他们只提取了大约350亿美元。他表示,如果市场要见底,他预期要出现3000亿美元的资金流出。

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的波动率指数(VIX指数)根据期权市场的仓位跟踪投资者的担忧情绪。市场研究公司Crossmark Global Investments首席投资长多尔(Bob Doll)说,波动率指数最近触及35,但还没有高到足以预示底部,他希望看到该指数接近40的位置。“我们有证据表明,市场出现了一些让步,但可能还不足以说它已经触底。”

Bear Traps Report创始人拉里·麦克唐纳表示,美股见底,需要看到价格超过200日移动均线的股票数量急剧收缩。当这一比率落在20%的范围内,这意味着见底信号,而最近的数据是28%。麦克唐纳指出,纽交所股票下跌家数高于上涨家数(7比1),两者比例为过去5年最高水平之一,纳斯达克的大量股票最近创下新低。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