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

技術如何重塑保險:一部理賠“操作系統”進化史

@周天财经
文 | 周天 周天財經 原創出品 賣保險時好話說盡,一到理賠就困難重重,是過去保險行業長期的一種印象。其實,這些年保險業進步不小,「一到理賠就刁難用戶」刻板印象,越來越像是一個「誤會」。 這種「誤會」源自於在理賠過程中,保司要求用戶自己提交諸多發票、病歷這樣的材料,自證案件的真實性,而大多數用戶很少能一次交齊材料,爲了補交材料證明「我真的有病」,不得不四處奔波、排隊充滿着繁瑣和挫敗,這種「不安感」足以刺激用戶的惡感和逃離,併成爲「可怕故事」在親朋好友間流傳。 這樣一來,對很多用戶來說,失去了被保障的機會,而對於行業來說,破壞的是來之不易的信任關係,行業蛋糕就會做不大。這是一個雙輸狀態。 01 「爲什麼不早說?」 當被要求補材料時,很多用戶第一反應是「你怎麼不早說,我都已經出院了」,螞蟻保險理賠科技負責人方勇聽過大量類似抱怨,他發現癥結在於:理賠是後置的,而票據、病歷這種材料是前置產生的,不留神就會弄丟。 更讓用戶頭疼的是:看不懂保險公司的「內部行業術語」。比如,在醫療險的賠付中,保司要求用戶提交「出院憑證」,一些用戶會想當然地拍照上傳一種名叫「出院證」的材料。一字之差,其實是兩種東西。出院證是給保安門衛看的證明,是走出醫院大門時出示的「放行條」,而保司理賠部門期待的「出院憑證」,其實是醫生擬定的「出院小結」。 還比如,保司要求的理賠材料中還包含「確診報告」,什麼是確診報告,用戶兩眼一抹黑,只能再返回醫院找醫生索要,不同醫院有不同習慣叫法。其實,保司想要的確診報告就是檢驗報告,如果是癌症,就需要活檢切片,如果是心梗,是需要看血檢裏的肌酐蛋白指標。 連「去對醫院」,也大有學問。保司一般要求用戶去二級以上的公立醫院就診才予以賠付。而一些私立醫院的名稱很像公立醫院,用戶以爲自己去的是公立醫院,看完病才知道「保險不給報」。 不難發現,理賠部門和醫院、用戶是幾套割裂的話語體系,保司要的是 A,但用戶費了大力氣拿到的卻是 B,這種信息不對稱造成了相當多的理賠難現象,是本不該發生的「誤會」。用戶理賠難,保司也沒得到便宜,大量紙質材料如山一樣堆積,收件清點錄入分類再到人工查看,都是厚重的工作負擔。 當如今用戶的網購外賣付款體驗都變得更佳,保險體驗就成了那個最突兀的生活短板。 保司並非沒有感受到壓力,一位保司內部人士就坦言:現在在理賠上,整個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了,大家都迫切地想做出一些改變。 行業求變意願強烈,互聯網平臺在理賠技術上積累也日趨成熟,科技對保險的體驗改善,走到了變局前夜,此時,保險行業和科技公司,有了一拍即合的契機。比如,互聯網保險代理平臺螞蟻保聯合多家保險公司在一年前推出了「安心賠」服務,試圖對症下藥,針對一個環節一個環節的卡點,逐漸優化。 比如,針對前述讓用戶大爲光火的理賠痛點,AI 相機會自動識別拍攝內容是否模糊、單據是否蓋章。當用戶上傳了「住院證」照片時,系統會告知應該上傳「住院小結」,並展示住院小結的圖樣和獲取方式。 而針對許多用戶去錯醫院的情況,螞蟻保上線了「醫院查查」功能,確保用戶去的醫院在保司理賠範圍內。而就醫材料管家功能,則幫助用戶在就醫過程中,及時上傳、保管好憑證,免得最後找不到。 到了 2023 年 2 月這個時間點,「安心賠」也宣佈將進行兩大升級:全程協賠 + 速度保障,一是有協賠專家手把手全程幫助用戶順利理賠,二是入選「安心賠」的產品會約定理賠審覈時效。比如,門診險、住院醫療險、意外險和重疾險的理賠時效分別爲 2 日、4 日、5 日和 15 日。一旦超過約定時效,用戶可申請加急處理。 其實,這些用戶體驗的提升,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一個科技能力不斷進化,一點一點打通要害關隘,提升賠付成功率的迭代過程。 02 理賠大腦的前世今生 支撐安心賠服務的底層技術,被稱爲「理賠大腦」,理賠大腦技術負責人詹光,向我們還原了理賠大腦的來龍去脈:其雛形發端於 2017 年,那一年,螞蟻保作爲互聯網平臺剛剛涉足保險業務,當時推出一款名叫「多收多保」的小額門診險,想爲用支付寶收款的商戶提供一些就醫保障,覆蓋了五千萬小微個體戶,但很快,每天的理賠量就達到了數萬筆,僅這一個業務,就需要建立 500 人的審覈團隊,顯然,老方法已不可持續。 螞蟻保的思路不是招更多的人,而是試圖用技術解決問題。最初,螞蟻保開發出適配保險行業的 OCR 技術來識別醫療票據,OCR 技術就是從圖像提取出計算機能夠識別的文字,但應用到保險行業時,還不能直接拿來用,因爲光是門診險就存在幾百上千種憑證。 於是 2017 年,螞蟻就啓用了深度神經網絡來促使機器自學習,在冷啓動階段,員工們還發動親朋好友去搜集了上萬份憑證樣式,交給機器來學習,經過幾輪優化,投入的人力越來越少,機器自我迭代越來越快,準確率從 60% 提升到了 98%,從而突破了小額門診險的賠付瓶頸。 這還只是第一個挑戰,小額門診險所需的憑證較少,審覈簡單,到了大額住院險,就不夠用了,挑戰接踵而至。OCR 技術解決了感知層面的難題,但大額險種就涉及複雜的邏輯推理和決策。 打怪難度逐步升級,螞蟻保險理賠科技負責人方勇有一個想法沒有變:一定可以用技術解決越來越複雜的難題。 「教會機器做決策」成了理賠大腦進入第二階段的目標,簡而言之,就是建立底層知識圖譜,把醫學語言轉化成機器能看懂的語言,用足夠大量的案例,訓練機器進行分析並形成判斷,在過程中,專家會及時介入糾偏。 遇到疑難案件,還會讓 2 種甚至 3 種模型來同時運行,假設一種模型的精度是 98%,2 種模型交叉驗證,精度就能更高。運行數據顯示,讓審覈人員專注在複雜案件審覈上,處理案件的效率提升近 70%。這相當於用算力的消耗,減輕理賠專家的工作負擔,而專業的理賠專家,在市場上稀缺、身價高甚至招不到,這又幫保司節約了不小的成本。 在經歷了從小額到大額,從簡單到複雜的迭代後,理賠大腦漸趨成熟,成爲了保險行業內首個商用的無人工干預的理賠系統。 2020 年,順應市場的訴求,螞蟻保決定把「理賠大腦」全面向保險行業開放,技術開放之後,就變成了一個「共創」的過程。人保健康互聯網相關負責人介紹,和螞蟻保一起對理賠流程每一個環節做了分解,這個環節優化 2 小時,那個環節優化 9 分鐘,不斷縮減理賠時間。以前,醫療險動輒 15 個工作日的理賠流程,現在有 85% 的案件實現了兩日快賠,方勇也透露,僅僅是把「出院憑證」這一卡點優化了,將材料一次提交成功率提升了 30% 左右。 在詹光看來,理賠大腦是一個理賠的「操作系統」,螞蟻保的科技能力和保司去共建,嵌入到保司的系統裏去。這個操作系統,向上給保司提供能力接口,定製複雜的產品,提供核心能力去支持保司。向下則是把 AI 能力、外部數據、風控能力,整合起來,去支持上面的業務場景。接下來,螞蟻保這些科技能力也會「成熟一個,開放一個」。 在這種共創之下,一些保險公司的數字化轉型已經初見成效。比如,互聯網業務在人保健康的戰略地位越來越重要,用人保健康互聯網相關負責人的話來說,「互聯網對於我們來說不是銷售渠道,而是戰略性的業務模式」。 03 保險行業的未來圖景 據螞蟻保發布的《2022 年度螞蟻保平臺理賠服務報告》顯示,2022 年,幾十家保司通過平臺累計向用戶理賠 187.5 億元,其中爲 310 萬人次提供健康險理賠服務,用戶選擇在線上發起理賠申請的比例達到了 98%,互聯網理賠服務已經基本普及。 而這背後也是螞蟻和保險行業共同進行數字化轉型的過程,這條道路漫長,而通往的圖景,已經漸漸顯露出來。 方勇談到,借鑑消防領域的案例來看,消防的重點在於「防」,而不在於「消」,防患於未然,來最大化減少居民損失。保險也類似,改善理賠體驗的關鍵舉動要提前到理賠之前,甚至提至治療之前,幫用戶找準醫院,看準病種,在就醫過程中,又幫用戶暫存各類單據票證。 甚至,這個過程還可以更提前,提到發生疾病之前,儘早做好健康管理,用戶少生病,保司才能少理賠,實現這一步,就可以稱得上是「告別雙輸,實現雙贏」。這就涉及到整個保險行業要轉變經營理念,改變行業和用戶之間的互動模式。 保險的實質是一份契約和承諾,在不出險的時候,用戶和保險公司是「失聯狀態」,只有年度繳費和理賠時,用戶纔會想起自己買過一份承諾,看數據的話,住院險的理賠發生率高一些,大約 5%,重疾險的發生率只有千分之五左右,這就意味着一年中,有大約 95% 的用戶和保險公司毫無聯絡 —— 平時不聯繫,一聯繫準沒好事,方勇覺得,「這樣的情況對保險業其實是非常不利的」。 方勇的思路是,希望通過前置服務、保險教育,讓保單持有人,對保險更熟悉、親近。這對於長期維繫用戶關係是有很大幫助,而不是到續保時纔開始給用戶打電話。 好的保險應該是「無感」的保險,高品質的理賠,如果做到極致,就是用戶不需要提交申請,不需要上傳資料,只要看完病,理賠款下一秒就到賬了。理賠流程要「減少存在感」,這是近景。 而遠景是什麼?是從源頭就讓理賠「乾脆不發生」,如何幫用戶少生病、早發現,可能是保險公司需要「增加存在感」的地帶,我們不妨大膽地猜想,比如提醒用戶多走路少吃鹹,或許開發成小遊戲,每天的步數可用於兌換一定的金額,「多走多保」,「多動多保」,不難達成。 存在感的一減一增之間,用戶和保司之間冰冷生硬的對立關係,就慢慢變成了陪伴式健康管理關係,從有事才聯繫,變成事先心裏有底、無事也能熟絡。從數字化改善體驗,到轉型經營理念,讓保險不止是保險,我們看到了科技的另一種想象空間。幫助保險行業變得溫暖,這或許是科技爲善的一種可能和使命。
技術如何重塑保險:一部理賠“操作系統”進化史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Report

Comment

  • Top
  • Latest
empty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