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 2
  • Favorite

赴港IPO:理想汽车的“渡江战役”

读懂财经2021-07-29

去年这个时间,理想汽车小鹏汽车先后在美股上市,资本市场“新能源汽车”的风潮也愈刮愈烈。

受概念炒作影响,造车新势力股价持续暴涨,但除去浮华之后,“御三家”的业绩却并不尽如人意。持续亏损犹如一块巨石,重重地压在投资者心口。

但在销量不断上涨,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市场依然给予造车新势力们很高的估值,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个市场足够大。

据灼识谘询报告,2017年-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60万辆飙升至120万辆,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6%,占2020年乘用车总销量的5.8%。放眼未来,2020年至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规模预计将以35.8%的复合增长率增长,远高于燃油车4%的增速。

而根据工信部规划,到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要占到汽车总销量的20%。政策扶持是这个行业的最大利好,这就意味着未来五年将会是新能源汽车最大的风口。

赛道足够好,但要想跑到终点却并不容易,拜腾就是一个典型。鼎盛时期,它曾投资110亿元,建了一座占地1200亩的现代化生产基地,但很快就爆发财务危机。去年最惨的时候,这座几乎跟特斯拉中国工厂一样大的工厂中只剩41个工人。

“造车”是一个很烧钱的项目,不仅考验公司的资金实力,同时也需要它们能够持续融资,稍有不慎,此前烧掉的钱就会付诸东流。这也是为何小鹏、理想、蔚来已经完成美股上市,2020年末账上躺着数百亿资金,依然选择赴港二次IPO的原因。

港股市场对新能源汽车极为认可,最先二次上市的小鹏汽车不仅获得了投行的肯定,而且还获阿里巨资入股,持有其近15%的股份。

在中美关系颇为微妙的当下,赴港IPO成了造车新势力的“渡江战役”,赢了这一次才有机会奔向未来。

紧随小鹏,理想汽车于7月26日宣布通过港交所聆讯。打响“渡江战役”后,最不纯粹的“电动车”理想能够突出重围吗?

/ 01 /

最不烧钱的“造车新势力”

与小鹏和蔚来(NYSE:NIO)相比,理想绝对是最会过日子的造车新势力,因为一直以来李想都希望把理想汽车打造成下一个丰田。

2015年,汽车之家仍保持较高的增速,李想却决定选择离开这个自己一手孵化的项目。当时好友曾劝李想再“混”两年,他说:“要在有生之年,再造一个丰田。如果融不到钱,我自己先掏一个亿美元。”

众所周知,丰田的成功离不开“精益生产”,它大幅提升了丰田的效率,有效控制了公司的成本。因此,理想从骨子里就带着那股节俭劲,而这也完全体现在其财报中。

对员工而言,李想并不是一个“理想”的老板。李想曾向媒体透露,公司行政要求员工出差必须买折扣最低的经济舱,经济酒店都要两个同性在一起住。最终,这些规定有效降低了理想的费用支出,过去三年公司的营销和管理花费合计26.56亿元,不到小鹏的一半,不足蔚来的五分之一。

在研发费用方面,理想也是“烧钱”最少的。2018年-2021年Q1,理想研发费用合计支出达35.77亿元,这一数据甚至不到蔚来2018年一年在研发上烧的钱,仅相当于小鹏三年合计的66%。

方方面面的节省,让理想成为亏钱最少的“造车新势力”。2018年-2021年Q1,理想合计净亏损44.83亿元。同期小鹏和蔚来分别亏了86.1亿元、266.9亿元。

客观来说,当大家都陷在亏损泥潭,理想能有效做到控制成本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包括其“增程式混动”的产品策略,更像是一种综合考虑成本、技术、产品体验以及使用场景等因素下的平衡选择。这会让公司距离盈利更近,也会让股东更放心。

不过,这种“省钱”能力,只能证明理想是一家善于做产品的公司,但距离最终的成功依然很远。

/ 02 /

“理想”如何实现?

新能源汽车的玩法始终没有变:汽车只是载体,生态才是关键。

特斯拉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新能源汽车,复盘其发展可以发现,理想想要成功必须走通两大路径:达成规模效应、实现生态化。

世界上所有以生态为卖点的生意,都离不开一个词:规模。根据“梅特卡夫法则”,当一个生态聚集的用户越多,那么其产生的价值也就越大,并且这个价值会随着用户数呈指数级增长。

当然,汽车本来也是最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对新能源汽车企业来说,它们做的事情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硬件销售,而是构建一个庞大的新能源汽车生态,并通过生态效应赚钱。生态构建的第一步就是体量,汽车交付量就成为关键指标。

不同于传统车企繁多的车型,理想汽车只有理想ONE一款车型(包含2021型)。

从上市至今,理想汽车合计交付汽车6.37万辆,单季销交付量由不足千台提升至17575台,李想的下一个目标是今年9月销售过万。按销量计算,理想ONE是2020年中国最畅销的新能源SUV车型,市场份额约9.7%。不过,仅有一款车,随着周期的延长,其产品竞争力也会逐步下降。

理论上,随着用户规模的提升,理想的新能源汽车生态的价值不断增加,然后通过增值服务的方式创收。这就将普通汽车的一次性消费转化成可持续的连续收入,只要用户还在使用理想的服务,那么就会继续为其贡献收入。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商业模式想要成功跑通,还需要实现生态化,最终体现在财报中就是毛利率不断提升。

新能源汽车与普通汽车最大的不同在于,新能源汽车自身需要数据支撑,同时也会创造海量的数据。硬件作为流量入口,软件则是盈利手段,这已经是几乎所有新能源车企的通用玩法。

由于整车销售毛利率很低,而服务业务毛利率较高,这就意味着服务业务占比越高,公司的毛利率也就越高。

如何提升毛利率?这就需要车企深耕技术研发。目前,理想已经自主研发了一整套软件系统。

在理想的研发投入中,有一半用到了自动驾驶之上。目前理想ONE属于L2级,但公司表示已具备L4级别的储备,并计划应用于2022之后推出的产品中。不过,真正L4、L5级别的自动驾驶不是一个纯技术问题,真正的商业化落地需要路网、法规等基础建设,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回到理想身上,最理想状态是当汽车卖的多了,软件的用户也就多了;当软件体验越来越好,用户又会口口相传促进汽车营销,从而达成正反馈循环。

因此,汽车规模和软件质量,是提升理想生态核心价值的关键。这也是所有玩家心中的“理想”。

/ 03 /

最不纯粹的“电动车”

抬头看天的同时,也要低头看路。

目前看,理想虽是距离盈利最近的造车新势力,但同时它也是最不纯粹的“电动车”,这也是很多投资者始终质疑的地方。

新能源汽车自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电池续航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厂家都选择正面硬刚,大多以小型车为切口,通过不断提升电池技术的方式来提升用户体验。

而理想专攻的大型SUV领域,本身对大容量电池的需求就更为旺盛,很难在短时间内攻破里程难题。因此,理想选择“燃油外挂”的方式来辅助发电,也就是所谓增程式(EREV)电动车。

EREV电动车的核心驱动力依然是电力,但由于现阶段电池续航能力不足,因此在电动系统之外还增加了一台汽油发电机的增程系统。就现阶段而言,这套系统确实能提供更远的续航能力,但还是被视为“燃油车向纯电车”发展的一个过渡选择。

理想自己也承认,EREV电动车并非市场主流,市场中缺乏成功商业化的实例。此前,理想ONE对外宣传时一直以“增程式电动车”自居,强调这一解决方案可以让用户告别里程焦虑。但去年公司放弃这一执念,李想表示,未来不再强调理想ONE是“增程式电动车”概念,统一口径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理想ONE(2021型)已经将EREV升级为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原理基本与EREV大致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在电池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电动车所配备的电池势必会越来越大,EREV电动车被纯电电动车代替或许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基于以上担忧,理想不得不进行高压纯电技术路线的布局。目前,理想在研的高压纯电平台有Whale和Shark两款,预计均会在2023年推出新款车型。而增程式电动车方面,理想则只有一款X平台在研,并2022年推出基于X平台的新款车型。

从理想的战略布局看,其也是认同纯电技术路线的,只不过为了率先实现商业化,理想初期只能选择“曲线救国”,通过EREV技术来增加里程。

尽管理想正在向纯电路线转型,但这就大幅增加了自身的不确定性。当理想纯电电动车推出的时候,竞争对手的纯电车型已经迭代了好几代,理想汽车想要完成一步到位的弯道超车,谈何容易?

另一方面,同时布局纯电和增程式两种技术路线,又会让公司的研发成本陡增。仅2021年Q1季度,理想的研发费用就接近2020年总研发费用的一半,这也会增大公司短期的业绩波动。

在市场推广上,理想也选择了一条艰难之路,它没有选择传统经销商铺货的方式,而是自建营销体系。7月10日,理想汽车第100家直营零售中心正式落地广东湛江霞山,至此其直营零售中心已经覆盖了全国65个城市。

完全自营的销售模式能够更好的服务客户、掌控销售数据,从而能够及时调整产能状况。但这种模式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未来一旦汽车销售遇阻,那么完全自营的模式将会进一步其经营风险。

李想曾说过,“不依赖于大量外部的输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但无论是技术路线研发、门店扩张还是软件布局,理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能源汽车赛道不是冲刺赛,而是一场拉力赛。

这是一次对公司产品、技术、销售、服务、融资的全方面考验,显而易见,目前远不是新能源汽车烧钱的尽头。因此,赴港上市对汽车新势力们意义非凡。

5月,李想在回应“二次上市”传闻时表示,钱肯定是多多益善。从这个角度来说,理想成功“渡江”,也不过是这场拉力赛的节点之一。

下一段赛程,理想要靠“电动车”说话了。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Report

Comment2

  • ipc2006
    ·2021-07-29
    ok
    Reply
    Report
  • iameveeee
    ·2021-07-29
    說說你對這篇新聞的看法...
    Reply
    Report
 
 
 
 

Most Discussed

 
 
 
 
 

7x24

 
 
 
 
 
 
 
 
 
 
 
 
 
 
 

Company: TTMF Limited. Tech supported by Xiangshang Yixin.

Email:uservice@ttm.finan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