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職業教育40頁專題報告:解構考研培訓之需求篇 | 方正教育姚蕾
@杨仁文研究笔记:本文來自方正證券研究所於2021年4月19日發佈的報告《職業教育系列報告(一)——解構考研培訓一:需求篇》,欲瞭解具體內容,請閱讀報告原文。姚蕾 S1220516080006 核心觀點 2016-2021年,考研報名人數從177萬增長到377萬(5年增長113%),搜索指數顯示,2017年後對“考研”關鍵詞進行搜索的熱度超過“公務員”,考研熱已然成爲一種突出的社會現象。在研究生教育規模擴張、考培存在剛性需求、產品供給不斷進化的趨勢下,我們預計到2025年,考研培訓行業將以近20%的複合增速成長爲250億規模的賽道,是職教考培市場的又一個重點賽道。 本報告將分爲上下兩篇,嘗試從需求(碩士教育招考)和供給(考試培訓市場)兩個角度進行深度研究。上篇爲“需求篇”,主要探討以下問題: 1)碩士擴招會否持續?行業政策如何展望? 2)統考熱度爲何攀升?碩士教育有何回報? 3)考研培訓爲何剛需?用戶特徵如何刻畫? 1、招生端:站在第二輪高等教育擴招的起點 (1)高等教育正在經歷新一輪擴張週期。1998年,在亞洲金融危機背景下,時任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的湯敏與妻子左小蕾向中央提交的建議書《關於啓動中國經濟有效途徑——擴大招生量一倍》獲中央採納,1999年,高考擴招52萬人(同比增長47%)拉開第一輪擴招大幕。二十年後,在2019年職業教育改革、2020年新冠疫情衝擊的背景下,國家先後提出高職三年擴招300萬、碩士擴招18.9萬(同比增長23%)等計劃——當前高等教育正在經歷新一輪擴張週期。 (2)擴招並非延緩就業的一時之舉,而是建設人才強國和提升人力資本的長期舉措。2020年我國碩士招生81萬,在學研究生286萬,招生與在學人數已經與美國相當,研究生學歷就業人員總量也快速增長(2007-2017年CAGR達15%)。但從就業人員學歷結構來看,受過研究生教育的勞動力比重仍較低:2009-2018年,我國受過研究生教育的勞動力佔比從0.2%提升到了0.9%,2018年約爲700萬人;國際比較來看,美國2017年約爲2000萬人,佔就業人口的比例是15%,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這一比例也超過10%。 (3)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並不代表擴招結束,頂層設計已經定調,碩士擴招仍會繼續。2018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突破50%,標誌着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但若對標高等教育強國美國,其毛入學率在1970s突破50%後的30年間又持續提升達到接近90%。根據“十四五”規劃,我國2025年毛入學率的目標是60%,高等教育將繼續普及。而針對高等教育中的最高層次——研究生教育,2020年新中國首次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提出“從研究生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相關政策密集出臺,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佈《關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提出“博士研究生招生規模適度超前佈局,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穩步擴大”爲頂層設計定調。爲更好匹配經濟結構,研究生招生總量擴大同時,結構也將優化:2021年擴招中國家戰略民生領域相關專業(人工智能、公共衛生、臨牀醫學、集成電路等)是主要方向,未來將設立新興交叉學科,到2025年專業碩士招生佔比將擴大到2/3左右。 2、報考端:擴招背景下優質碩士教育仍供不應求 (1)考研:高等教育資源的二次分配。我國各級教育升學考試中僅高考、考研是以全國統考爲主要選拔方式,統考相對公平、覆蓋人羣廣、篩選性強且難度大,考研被視爲高考後的又一次“洗牌機會”,最高學歷、畢業院校、專業背景以及地域變化帶來的潛在的實習、就業、創業乃至擇偶和落戶機會,都隨着一場統考而發生轉折。這也解釋了 “跨考生”成爲考研羣體的中堅力量的原因:據統計,2020年跨專業、跨學校、跨地區報考考生佔比分別爲48%、78%、63%。分地區來看,各省歷年招考兩端人數差異很大,近5年研究生生源大省爲山東、河南、江蘇、湖北、四川、廣東、河北,而招生大省爲北京、江蘇、上海、湖北、陝西。以山東爲例,2019年考研生源省份爲山東的考生數量是25.4萬,但山東省高校招生數量爲3.8萬,可見考生地域流動程度之高。 (2)高等教育畢業生人數將超1000萬,本科深造率節節攀升,但三種升學方式相比較而言,推免難度大、出國成本高,考研是多數人的選擇,報名人數有望繼續增長。據麥可思調查,本科畢業生畢業後直接就業的比例從2012年的81.5%降至2019年的73.5%,下降的8個百分點流向了直接繼續深造(10.9%提升至17.4%)和脫產準備考研、出國(從2.1%提升到4.5%)。出國留學成本較高,而推免機會在不同學校間並不均等,985、211與非985、211學校擁有推免資格的比例分別是96%和22%,因此多數人升學的希望主要來自統考。2017年以來,考研報名人數以每年約30-50萬的量級增加,據研招網,2017-2019年應屆生佔比分別爲56%/55%/52%/51%,據此估算應屆考生人數爲113/131/151/174萬、報名考研的比例率爲29%/34%/38%/43%。考慮到未來5年高等教育畢業生人數將突破1000萬,結合當前經濟與就業形勢,我們認爲應屆生報名考研的熱度很可能持續增加。 (3)“Z世代”新勞動力走向就業市場,更加註重職業發展、工作條件、自我價值實現。當前新勞動力主要出生於1992-2003年,與上一代相比,普遍追求更高質量的就業崗位。據人社部,我國每年新勞動力1500萬左右,其中約700萬接受過高等教育,我們估計其中擁有碩、博學歷者僅3%,遠小於本科學歷的22%,碩士學歷在新勞動力中仍屬稀缺,同時薪資待遇和工作條件更好:智聯招聘數據顯示,碩士以上應屆生起薪約爲本科生1.44倍;麥可思調研稱2014屆本科生畢業五年內進行學歷提升者的平均工資是未進行學歷提升者的1.07倍;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數據顯示,2018年美國25歲以上人羣中,最高學歷爲碩士(master’s degree)者年薪中位數爲本科(bachelor’s degree)的1.22倍;有實證研究顯示,能否獲得較高教育水平是青年羣體能否在初職就業過程中取得較高職業地位的關鍵。 3、培訓市場:2025年或達250億規模,複合增速近20%,推薦中公教育、新東方,建議關注新東方在線、跟誰學 (1)培訓剛需性最主要體現在考試的難度上,我們給出衡量考研難度的四個比率,分別是30%+/20%+/10%+/5%。行業普遍採用歷年碩士研究生招生數/統考報名人數作爲衡量考研錄取率和難度的主要衡量指標,該值2011~2020十年平均爲32%。但由於計算基數、錄取規則等原因,這一指標並不能全面反映考研的難度,因此我們補充了另外三種計算方式。①考慮推免人數,我們推算全國統考錄取比例應在20%+。②考慮名校“扎堆”,假設報考985、211院校的考生佔全部報名考生的比例爲60%(即平均每所985、211報名人數約1.8萬),則估計對這60%的考生而言考研錄取率約爲15%左右。③以同齡人口爲基數衡量。以2020年考研(1997年出生的人)爲例,當年出生人口2038萬,經過中考、高考的逐層篩選,成功錄取碩士(含推免方式)的人數佔當年出生人口的比例接近5%,錄取985、211碩士的人數佔當年出生人口的比例不到2%。 (2)培訓的剛需性還體現在招考規則上。與高考相比,考研採取先報志願後考試的方式,且初試志願僅一個院校、一個專業,調劑需總分、單科均超國家線,風險更高;考研複試比重可達30%-50%,且由招生單位自主命題,可用於複習的真題非常有限;考研複習時間比高考短而考察的知識點數量及難度超過高考。在這樣的競爭程度和招考規則下,用戶的需求不僅僅限於知識培訓,而是從考情信息、知識技巧、理解運用、監督陪伴、目標選擇五個層次均存在培訓、輔助的需求。 (3)傳統和新興培訓市場都存在參培用戶數量提升的潛力,推動市場空間擴大。①傳統高端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包括專注考研培訓的傳統機構文都、海文、跨考,以及新東方、中公教育、高頓教育等跨賽道綜合教培公司,估計傳統市場2020年規模90億元,到2025年增長到210億元;②新興線上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包括考蟲、橙啦、粉筆、跟誰學等互聯網教育公司,以及新東方(新東方在線)、中公教育等擁有線上交付能力的教培龍頭,估計2020年市場規模約15億元,到2025年達到43億元。我們認爲考研培訓賽道直接受益於國家長期人才戰略、高等教育擴招政策、當前就業形勢與社會潮流的變化,在Z世代消費者成爲主流、考研培訓市場孕育新機遇,跨賽道教培龍頭、互聯網公司紛紛加入的背景下,行業進入加速發展期,首推具有品牌優勢、中臺管理優勢、內容研發優勢、OMO交付能力、多產品交叉銷售優勢的綜合龍頭,推薦中公教育(002607.SZ)、新東方(9901.HK),同時關注產品迭代迅速的在線教育賽道,建議關注新東方在線(1797.HK)、跟誰學(GSX.N)等。 風險提示:招生及監管政策風險,公共衛生事件風險,行業估值中樞下移風險,管理層相關風險,核心人員變動風險等。 報告正文
職業教育40頁專題報告:解構考研培訓之需求篇 | 方正教育姚蕾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