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被查啓示錄:互聯網行業或提前進入青銅時代

2020年春天,我在北京出差的時候,打車從東直門去亦莊。

出發地我記不清了,也可能是後海,或者五道口,抑或是什剎海什麼的。

車上的滴滴司機是個五六十歲的北京人,如傳聞中一樣的健談,他有一間每平米價值好幾十萬的小衚衕老房子,不大,也就20來平,至今沒有拆遷,被他租了出去,自己在外面租房住。

聊着聊着,他說實在羨慕雄安,聽說那裏的房子都是分配的,又說起年輕時候多有意思,大家憑糧票過日子,哪裏像今天這樣社會分化懸殊。

起初我聽到他這樣說,感到非常震驚和詫異。

後來慢慢意識到,有那位北京老哥同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而是大有人在。

追求效率優先的深圳故事可能已經讓人厭倦,將公平放在更重要考量的雄安故事正在走進新時代。

正是在這樣的社會思潮下,無論是螞蟻、美團還是滴滴被查,迎來的都是洶涌澎湃的口誅筆伐。

滴滴被查始末

滴滴發軔於2012年7月,移動互聯網的初始階段。

經過24輪資本的天量融資,彙集了軟銀、蘋果、Uber、騰訊、阿里、百度、中投、高領、中國平安等中外基金天團後,它於2021年終於走上上市之路。

上市之前,滴滴是揹負着巨大壓力的,中美關係並沒有實質性緩和的跡象,國內監管層顯然不希望滴滴這樣掌握關鍵出行數據的公司赴美。

事實上,在滴滴之前,字節跳動、soul、喜馬拉雅赴美上市都中止了。

但是投資方退出的意願空前迫切,滴滴上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在美國、香港和科創板三個理論目的地,科創板顯然不可能,畢竟滴滴拿的基本上都是美元基金,科創板上市很難解決如此大規模資金退出的難題,而且科創板對於滴滴這類非硬科技類互聯網公司也不友好,上市進程漫長無比。香港看起來是個折中的理想選擇,但是,一方面香港的流動性完全沒法和美國股市相比,另一方面,港幣兌美元雖然是開放的,未來不排除有潛在風險,而且滴滴試圖在講一個全球化出行的故事,它的對標對象uber、lyft、grab都在美股,去美股能獲得最好的估值。而且,美股上市速度最快,審查最寬鬆。

權衡之下,顯然美國還是滴滴的上市首選地。

上市過程中,滴滴格外低調,完全不像一般互聯網公司那樣大張旗鼓,沒有向散戶公開募股,沒有上市慶祝儀式。

6月30日,滴滴正式登陸紐交所。發行價14美元,融資超44億美元,開盤大漲30%,但是高開低走,最終收於14.14美元,漲幅1%。

第二日是中國舉國上下慶祝的日子,滴滴大漲15.98%,一切看起來很美好。

第三日,國家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發佈消息,宣佈對滴滴實施網絡安全審查,審查期間,“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戶註冊。

滴滴股價大跌,謠言四起。

很快滴滴的管理層就出面迴應了謠言。

滴滴出行官方微博還進行了轉發。

輿論發酵,緊接着,滴滴傳來了更加不好的消息。

2021年7月4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通報,根據舉報,經檢測覈實,“滴滴出行”App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國家網信辦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相關規定,通知應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

滴滴官方趕緊做出迴應。表示會堅決落實國家有關部門的相關要求,進行整改。

一些常識和合理的猜測

在上市後一週內,接連遭遇如此多的審查,這是互聯網有史以來首次。

關於滴滴被查的原因,流傳最廣的謠言是,爲了在美國上市,未經監管部門允許,滴滴把中國道路數據打包給了美國。

顯然這種謠言無法邏輯自洽。

第一,《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最終修正案要求查看的是滴滴這類公司的審計底稿,從來沒有涉及到用戶軌跡、技術數據,滴滴沒有義務也沒有必要提交這些數據。第二,在國家底線和敵我矛盾問題上,滴滴這樣的大公司不可能沒有基本的常識,公司法務部律師至少都十幾個,不可能觸碰這樣敏感的法律問題。第三,滴滴的所謂道路數據,百度地圖、高德地圖以及這些地圖上在跑的快車專車一樣能夠獲取,滴滴並沒有什麼獨家經營的數據。如果滴滴赴美上市就需要打包提交給SEC,那麼作爲美股阿里和百度旗下業務的高德和百度地圖早就被迫這麼幹了,這顯然不是事實。再說了,國外的Google街景地圖上,你在你家陽臺上撒了泡尿,都可能被拍下上傳上去,中國要獲取這些外國所謂的實時道路數據輕而易舉,也從沒聽見哪個國家爲此防着咱們,可見這種數據壓根就不具備敏感性。

但是謠言滿天飛。有人挖出滴滴獨立董事有美國軍方背景。

這種認知可能過於想象力豐富了,韓國、臺灣實行全民兵役制,按照這個邏輯,所有臺灣人、韓國人都不能成爲中國公司高管。

美國人從部隊退役後開始職業生涯屬於正常情況,世界500強的高管裏曾經當過大兵的大把,不能因此認爲這樣的企業就是涉軍。

就像國內互聯網公司不少人才是原來政府部門或者人民日報、新華社這類官方媒體出來的,不能因此就認爲這些公司就被政府控制了。

而且這項任命始於2016年,持續了5年時間,所有信息都是對公衆開放的,滴滴不可能做這種危害國家利益的事情且5年開放與衆。

大衆也不能這樣牆倒衆人推,還是要講邏輯,要尊重事實。

可以確定的事實是,滴滴上市確實違背了監管層的意願,監管層肯定是不開心的。

合理猜測,雙方在溝通的時候,估計監管層用的是“希望”之類的詞彙,而沒有用“禁止”、“不允許”之類的詞彙。

要不然,給滴滴十個膽子他也不可能硬闖,再說了又不是地下行動,若監管層禁止,滴滴硬闖也上不了。

那麼滴滴到底可能在什麼方面危害國家和公共安全呢?

個人認爲,比較可能的原因是:

滴滴的出行數據和攝像頭結合,其敏感性增強,這些數據雖然都存儲在國內,但是不排除存儲這些數據的服務器、雲服務、光纜或其他硬件設備是外國產品,或者有部分國外產品,或者有了某種後門,所以監管層需要對滴滴的數據基礎設施涉及的存儲服務器、雲服務、光纜等硬件設備逐一審查,確保萬無一失。

總體而言,我覺得滴滴真被查出原則性安全問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謂的違法收集用戶信息,也不過是國內APP的通病,真要查起來,沒有一個是屁股乾淨的。

兩套組合拳下來,更多的還在於表達對滴滴不聽勸的嚴重警告,也是對潛在的跟進者們的殺雞儆猴。

這不,剛過去一天,監管層又對運滿滿、貨車幫、Boss直聘進行了網絡安全審查。

滴滴功與過

就像當初螞蟻被罰中止IPO,阿里被罰182億,美團被立案調查一樣,滴滴被社會輿論罵的狗血淋頭。

它的遭遇比螞蟻、阿里和美團更甚。

我知道滴滴做得不太好,無論是用戶還是司機都對這個平臺破多不滿,尤其是司機羣體。

但是看遍互聯網的評論區,幾乎看不到任何對滴滴的正面評價,這也是讓我頗爲詫異的。

幾乎所有對滴滴的批評,都集中在抽傭過高吸血、司機管理不嚴素質不高、路線規劃不合理等等方面。

這些我都認同,我也是滴滴的輕度用戶,偶爾會用用,多數時候能夠滿足需求,少數時候也會吃虧。

滴滴在運營管理、司機關懷、平臺治理、業務拓展方面存在諸多問題,我們都知道了。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滴滴也有些功德值得被記住。

首先,滴滴降低了出租車行業的准入門檻,把閒散車輛和司機變成某種程度上的出租車司機,擴大了這個羣體的供給,創造了大量就業,同時打破了出租車行業的區域壟斷。司機從按天固定繳費的壓力中解脫出來,按單抽成,整體而言,這個行業的准入門檻降低了,壓力變輕了。

其次,滴滴聯合了社會閒散司機和車輛,把他們組織成運力,節能減排,提高了車輛使用效率。

再次,滴滴提高了打車的確定性,乘客的體驗相對於揚招時代,確實是整體提升的。這是對社會生產力的提升。

我想提醒大家的一點是,滴滴確實只做了70來分,但是也不是一無是處。

還要提醒大家的一點是,滴滴遭受的處罰,整體而言,不會利好美團打車、高德打車等等,也不會利好他們背後的美團和阿里。

就像事實證明,螞蟻金服上市折戟後,騰訊金融、京東金融、美團金融、拼多多金融都是受損的。

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創新空間和盈利空間收縮了。

互聯網的青銅時代或提前到來

2010年前,互聯網主要運行在PC上,人們的使用時長和場景都相對有限,此後的6-7年,隨着移動互聯網加速普及,微信的崛起,互聯網進入幾乎每一個成年人的手機。

隨着用戶時長的迅猛增長,移動支付、移動通訊、搜索、遊戲作爲互聯網基礎設施,孕育出了騰訊、阿里、百度、京東、美團、攜程、網易等巨無霸互聯網企業。

加上社會對互聯網行業抱有飽滿的熱情,政府也對行業充滿期待,凡事鼓勵爲主,各種收購兼併風起雲涌,互聯網早期創業和創投也層出不窮。

2010-2017年,可以認定爲是互聯網的黃金時代。

互聯網本身是打破規則的,電商對實體商業的賦能和衝擊並存,2015年發生了一幕非常戲劇性的事件。

2015年1月23日,當國家工商總局突然發佈《2014年下半年網絡交易商品定向監測結果》時,接納阿里巴巴(BABA.NYSE)上市的紐約證券交易所尚在另一個半球的黑夜之中。

無人料到,阿里巴巴和工商總局數個回合的“隔空交戰”,就此展開。

四天後的1月27日,淘寶通過官方微博轉發了一封以運營小二身份寫的信,內容直指工商總局網絡商品交易監管司(以下簡稱“網監司”)司長劉紅亮,“您違規了,別吹黑哨!”並指出檢測報告的樣本量過小,科學性存在問題。

最終的結局是,阿里和工商總局握手言和,雙方各退一步。

這件事情,如果發生在今天,輿論局面會是怎樣,我們可以想象一下。

2018-2021年階段,BAT通過投資各霸一方,中小互聯網企業要麼站隊尋求庇護,要麼只能被擠到角落自生自滅,幾乎所有人都認爲搜索格局已定,電商格局已定,內容行業格局已定,社交格局已定,大的機會不見了,只剩下小的機會。

互聯網下半場的概念興起,王興提出破解之道是上天入地全球化,所謂上天就是要發展硬核科技,入地是要做深度連接,要連接線下,全球化自不待言。

在這個看似飽和擁擠的時代,字節跳動的今日頭條、抖音分別在圖文和視頻信息流領域發起猛攻,短短几年就把百度的地盤衝擊得七零八落,甚至威脅到了騰訊的家業。拼多多攜推薦分發和社交電商熱浪席捲而來,短短四年用戶量超越阿里。Boss直聘也憑藉推薦模式直搗黃龍,顛覆了智聯的統治地位。美團則憑藉本地生活領域的深耕,穩紮穩打,隱隱有了一方諸侯跡象。滴滴也是在這個移動時代迅速崛起,成爲移動出行的首選平臺,並走出國門。更值得稱道的是,字節跳動的tiktok在海外攻城略地,蔚爲壯觀。

在看似沒有機會的飽和市場,這一系列當初不大的公司,逐漸衝破BAT的枷鎖,大有搶班奪權之勢。

我們稱之爲中國互聯網的白銀時代。

如果一切如常,白銀時代的時間估計能持續到2025年左右。

但是,2020年末,隨着螞蟻金服的盛宴戛然而止,阿里巴巴的罰款珊珊來遲,美團的立案和社保風波推波助瀾,字節跳動上市無疾而終,滴滴上市後的審查風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切都預示着,白銀時代提前結束了。中國互聯網或提前進入青銅時代。

清科研究中心的一組數據很能說明問題。

2010-2020年,中國創投市場的投資案例和金額,2017年不論是數量還是金額,都是一個鼎峯。

2018年開始,數量逐年下滑,2020年金額有所回升只是因爲單筆融資金額有所上升帶來的幻覺。

一級市場融資案例減少,金額逐年下降,說明行業的活力在下降,機會在變少。

這遲早會傳導到二級市場上。

同理。滴滴、阿里、美團這類二級市場問題,尤其是滴滴這種,一定會反向傳導到一級市場,美元基金在投資初創企業時,會有顧慮,擔心未來退出難度加大。而二級市場受到的影響,股價反應已經說明了一切。

今日港股TMT行業個股集體大幅下挫。

按照王興的標準,在互聯網的下半場,或者說互聯網的白銀時代,要上天入地全球化,也就是做硬核科技,做深度連接,做全球化。但是硬核科技需要大投入,大投入必須靠風險資本,目前的局面下,風險資本的意願顯然是會收縮的;深度連接需要連接實體,連接線下,而線下對線上資本和巨頭的防範意識越發強烈,公衆和監管層也對此頗爲防範,社區團購遭遇的層層監管就是明證,深度連接這事按照以往的節奏可能三年可成,現在估計要5-10年,時間被拉長,預期就要降低;全球化這事兒字節跳動做得夠好了,然而如果不是因爲全球化,字節2020年也不會遭遇美國打壓,而今又因爲全球化業務不得不美股上市,但是美股上市對字節跳動來說看起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顯而易見的,整個行業的不確定性在增加。

在這種時候,尋找行業中確定性高的標的,顯得尤爲重要。

另外,可能需要適當做一些預期調整了,像以前那樣每年盈利40%以上的預期,可能要調的更爲現實一些了,不然只是徒增煩惱擾亂心緒。

最後,如果你是一個分散風險型投資者,適當增加美股,或者非互聯網概念股比例,比如消費概念股,也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截止當前,美股主流互聯網公司,比如Google、Facebook、亞馬遜、蘋果、微軟基本上都在創出新高,而中概互聯基本上還在高點下面30%以上幅度調整。

在阿里被罰款的時候,我就提醒大家,“若干年後,人們終會意識到,2015年阿里巴巴‘大戰’工商總局,是互聯網白衣飄飄的年代最後的輓歌。不要誤會,反壟斷處罰阿里二選一當然是對的。但是大衆對互聯網企業的眼光已經有了問題。”

就像微信對衝破通訊行業真正的“壟斷”——移動電信和聯通——是有益的,螞蟻金服對衝破金融行業“壟斷”的意義也不逞多讓。

而阿里巴巴、拼多多、美團則在打破商業地產的“壟斷”,滴滴在打破地方出租車公司背後的行政“壟斷”。$滴滴(DIDI)$ $阿里巴巴(BABA)$ $騰訊控股(00700)$ $美團-W(03690)$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Report

Comment87

  • Top
  • Latest
empty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