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華爾街傳奇羅傑斯:一場比2008年更大的變局,正在靠近…
@安娜AnnaWei:世界經濟似乎拿到了一個“瘋狂”的劇本。 名不見經傳的狗狗幣,年內暴漲110倍,市值一度超越$Twitter(TWTR)$ ,達到800億美元。 “帶頭大哥”$比特幣基金(GBTC)$ ,10年間瘋漲近60萬倍。按理說,擁有112萬枚比特幣的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已經是世界首富。 就在前幾天,全球加密貨幣的總市值甚至超越了美元貨幣的流通量。 在另一邊,還有着人類數千年曆史從未見過的“怪胎”——負利率,以及美聯儲“無限吹大”的債務泡沫,空前規模的26萬億美元美債、達到7.8萬億美元規模的美聯儲資產負債表。 一些人說,我們正坐在一輛駛向懸崖的失控汽車中,另一些人則辯解,“這次真的不一樣”。 針對上述話題,華爾街著名投資家吉姆·羅傑斯近日推出新書《危機時代》,一語驚人: “一場比‘雷曼時刻’更大的危機,必定會到來。” 爲什麼說比“雷曼時刻”更大的危機,必定會到來? 作爲職業投資家,每一天,我都在密切關注世界局勢的發展。 只要你有看電視新聞或報紙的習慣,特別是其中的經濟類板塊,並且每天都能事無鉅細地瀏覽、咀嚼上面的每一條信息,相信你一定早就有了強烈的預感。 “一個遠超2008年‘雷曼時刻’的巨大危機即將到來。”從2019年開始,我就一再發出這樣的警告。 而危機這個東西就像滾雪球,在爆發前,這顆雪球已經在一個長長的斜坡上滾落了太長時間。 就像當年引發“雷曼時刻”的一系列結構性金融問題,並不僅僅存在於美國,有太多跡象曾鮮明地預示它的發生: 比如說冰島。恐怕相當多的人都不知道這個國家在地圖上的位置。可就是這樣一個小國,曾爲席捲世界的金融危機埋下重要伏筆。 2007-2008年,冰島陷入巨大的經濟危機,當時佔GDP四分之一的金融和房產泡沫已經破裂;2007年秋季開始,冰島股市暴跌;匯率市場也未能倖免,2008年1-8月,半年多時間,冰島克朗兌歐元的匯率下跌了超過35%。 當時,這樣的新聞可謂俯拾皆是。遺憾的是,大多數人都認爲這些事件沒什麼大不了。 由此可見,儘管許多人都認爲雷曼危機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事後想來,正是那些遭人忽略的小徵兆、小跡象,通過不斷髮酵最終釀成那場嚴重的金融災難。 與雷曼危機爆發前的環境相比,現在的世界經濟又到底是什麼狀況呢? 此時此刻,在我看來正是“終結開始的時刻”,同樣的徵兆已經充斥眼簾、比比皆是: 在拉脫維亞,銀行破產早已不是什麼新聞。比如,該國排名第3,也是波羅的海國家最大的私人銀行之一的ABLV銀行在2018年實行破產清算,另一家主要的金融企業PNV銀行緊隨其後宣佈破產。 印度、土耳其、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在政府財政方面的困境,人盡皆知。 歐洲經濟大國德國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裏去。德國最大的民間銀行——德意志銀行面臨嚴重的經營危機,積累了過多的高風險金融衍生品資產,到2018年底總額竟然高達50萬億美元,相當於當年美國GDP的2.5倍。 如此體量的金融機構一旦破產,給全球經濟帶來的衝擊將不亞於“雷曼時刻”。 讓我們再把視線轉向美國。表面上看,美國經濟增長似乎頗爲強勁,自2008年秋雷曼危機爆發以來,史上罕見的經濟繁榮期已經持續了10餘年——如此長、如此好的市場榮景過去從未發生過。 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想象,被樂觀衝昏了頭,認爲“這種好景氣說不定可以再持續100年”的人一定少不了。 這就是人性。當人們陷入瘋狂的時候,永遠都會用一句口頭禪替自己辯解,“這次不一樣”。 這句話反過來說也成立:當許多人心照不宣地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很有可能人們已經陷入某種瘋狂狀態。 對我來說,每當有人在我面前試圖用“這次不一樣”爲自己的瘋狂舉動辯解時,我腦海中浮現的永遠都是同樣的人、同樣的事、同樣的想法、同樣的行爲和同樣的下場。這樣的畫面,我見過的實在是太多了。 很遺憾,只要有繁榮的開始,就必然會有繁榮的結束;只要是泡沫,必然會破滅。這是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 這次也不會例外。問題還是出在“負債”這兩個字上。美國境內“欠債上癮”的幽靈再次出現,已經滲透到經濟社會的每一個部門、每一個角落。 儘管美國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但同時它也是世界史上最大的債務國,沒有之一。 這個國家在“負債”這件事上,從未停止過狂奔的腳步。從前如此,現在如此,未來恐怕也如此。 2008年,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規模是9000億美元。時至今日,區區10餘年,這個數字已經膨脹到7.8萬億美元之巨,這可是7倍以上的差距。 當一個社會拼命借錢的時候,意味着這個社會存在着極爲深刻、且不易解決的結構性問題。 所以這一切都不可能是毫無代價的。而現在,正是付出代價的時候: 美國兩大汽車巨頭通用和福特的大本營——底特律市早在2013年就已經破產。 擁有國際大都市芝加哥,總人口近1300萬人的伊利諾伊州,在美國是首屈一指的大州。 可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卻長期被地方債務餘額暴增的頑疾所困,最近也瀕臨財政破產的邊緣。 爲了解決財政問題,伊利諾伊州政府可謂傷透腦筋——他們讓大麻和體彩賭博合法化,大肆拍賣珍藏許久的名家畫作……使出渾身解數。 遺憾的是,迄今爲止所有這些作爲都是杯水車薪、於事無補。 如果像伊利諾伊州這樣的大州發生財政破產這種事,其波及效應將不可小覷;如果相繼破產,那麼在美國全境上演“多米諾骨牌”的戲碼,將不會是一個令人意外的結果。 一個碩大的“債務雪球”,依然在不停地滾動,現在,許多國家的中央銀行依然在夜以繼日地印刷着鈔票。 而且,在金融領域已經發生了從未發生的事情:世界經濟的歷史教科書上,從未記載過“負利率”的內容。 遠處的“警笛聲”已從依稀模糊,漸漸變得清晰可聞。可以想象,當地球的每一個角落都在滾雪球的時候,這種破壞傳播的速度、深度、烈度和廣度也將是指數級的,下一場危機的規模和破壞力將遠遠超過當年的雷曼危機。 遺憾的是,“好了傷疤忘了疼”是人類的本性。當腦門上的傷養好後,人們永遠都會再一次被相同的石頭絆倒。 可今天的我,已經不再同情這一人性的弱點。因爲即便同情了也沒用,人類永遠都會醉心於那些完全沒有根據的狂熱。 我所等待的,只是這種狂熱必然會帶來的結果,以及那些結果可能會帶給我的機會。 “永遠不要做空自己的人生” 在危機爆發前,我們身邊將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舉個例子,一直人滿爲患的某家高級餐廳,忽然變得很容易預訂。這時你要留個心眼。 理由很簡單。這要擱在以前,你這通電話打過去,對方一定會跟你說:“不好意思,已經滿了。我們的預約訂單已經排到兩個月之後,請您那個時候再打電話試試吧。” 可是現在,他們卻以極其謙卑乃至急切的語氣對你說“請務必光臨鄙店,您大概什麼時間方便呢?” 還是那句話:事出反常必有妖。 再比如,當你打車的時候,司機師傅跟你聊着聊着,突然開始抱怨最近掙不到什麼錢了,這也是一個典型的危機徵兆。 總之,我們雖然身處煙火人間,卻未必能深刻洞察經濟社會中的所有蛛絲馬跡。所以,跟不同行業的人交談時,我們要倍加留意。因爲這些人對自己行業的氛圍最有感觸,最能給你提供真正有用的信息。 儘管是碎片化的信息,但把所有碎片一點點地拼接起來時,這個世界到底發生了什麼以及即將發生什麼,就會一目瞭然。 遺憾的是,擁有這種意識的人實在是太少了。對大多數人來說,別說是有人在耳邊“吹哨”,即便有人在他們面前敲鑼打鼓、大聲吆喝,也極難喚醒那些已然麻木的神經。 那麼,當危機到來時,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首先,要徹底改變你對危機的認知方式。 危機這個東西,依照一定的頻率,每隔一段時期必然會發生。而你現在深信不疑的許多常識,15年後也許就會大錯特錯。 讓我們回望歷史:1930年所有人都認爲絕對正確的常識,到了1945年變成什麼樣了呢?顯然不可能再是1930年的樣子,因爲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改變了一切。 對我們這個世界來說,變化纔是常態,不變反而是變態。 當然,常識的反轉週期不一定非得是15年。有時也許是10年,有時也許是25年。但是,當我們追溯海量的歷史數據時,會發現大體上每隔10-15年,一次巨大的變化就會來臨。 舉個例子,1991年,曾經與美國並肩的超級大國蘇聯解體了。這放在10年前的1981年,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1989年柏林牆倒塌後,僅僅兩年,蘇聯這個所謂的“紅色帝國”便徹底消失了。 受此影響,許多人斷言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取得了歷史性的“終極勝利”,結果已然不可逆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日裔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發表的“歷史終結論”。 可區區15年後,恰恰是資本主義自身發生了嚴重危機,而以中國爲代表的諸多社會主義國家卻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由此,我可以斷言:今天我們認爲是常識的東西全部都是錯的。未來的歷史必然會證明這一點。這絕不是什麼言過其實,更談不上聳人聽聞。如果你想成爲一個成功的投資家,務必深刻理解這點。 另外,每當危機來臨,總會有人失去一切;也總會有人想不開,做傻事。 我還是那句話,既然好事不可持久,那麼壞事也會如此。等一等,未來會不一樣。正如中國那句古老的諺語:“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我自己的人生經歷,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我曾有一個好友,因爲被妻子拋棄而選擇自殺這條不歸路;我自己也曾因離婚而長期情緒低迷,但我現在卻每天都在感謝上帝的恩賜。因爲在離婚的15年之後,我又重新沐浴在幸福中,每天過着快樂的生活。 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會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因爲某個理由而悲觀絕望。但所有的悲觀厭世者一定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對歷史的無知,即對“15年後自己的人生將截然不同”這一點一無所知。 以美國和日本的數據來看,絕大多數自殺者都是20歲前後的年輕人。這實在是太可惜了。 如果他們還活着,15年後,當他們35歲時,世界將大爲不同,他們的人生也將截然不同。這絕對是大概率事件。至少值得期待一下,等待一次。 以日本爲例。1965年日經指數崩盤時,想必有許多人陷入絕望的深淵。但是,那之後的日本在極短時間內滿血復活,到1980年迎來了繁榮的巔峯。 掐指一算,正好15年。 美國也一樣。1930年的美國,有多少人由於在空前的“大蕭條”中失去一切而輕生。可如果當時他們能選擇頑強地活下去,熬到1945年,就會迎來戲劇性的命運轉機。因爲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的美國,國力之鼎盛堪稱空前絕後。 掐指一算,又是15年。 巴菲特有一句名言:“永遠不要做空美國,因爲這個國家有無限潛力。” 我也想借花獻佛,對每一個深陷絕望中的人說: “永遠不要做空自己的人生,因爲你的人生有無限潛力。” 這不是安慰,是事實。 我由衷地期望,最低限度,“活下去”的念頭能夠深入人心。只要活着,5年或10年後就會發現:“啊,當初沒有做傻事的自己真是太英明瞭。” 如果想做個有錢人,牢記這幾件事 許多人都想成爲有錢人。可以理解,這是人性,也是人類社會不斷進化的動力之一。 問題在於,有太多人都在做一夜暴富的美夢,在重大歷史機遇到來時,往往表現得過於見獵心喜、輕率冒進。 儘管這也是人類的本性,即便是我也不例外,可如果屈服於它而不是戰勝它,你的財富人生便會有很大的危險。 所以如果想做個有錢人,記住這幾件事: 1. 只要能做到“不懂不投”,不愁賺不到大錢 我一向認爲,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普通人與職業投資家最爲重大的區別,沒有之一。 這就是所謂“不熟不做”的道理,“永遠不要投資你自己不擅長、不熟悉的東西”。 偏偏所有人都喜歡“獨家情報”,特別對我這樣的資深投資家來說,每個人都想從我這兒搞到點“內部消息”,都希望從我嘴裏得到一句“哥們兒,買這個吧!絕對穩賺不賠!” 可這些人沒有意識到,當他們依賴別人的時候,他們自己便會成爲無能的人。 所以我要反覆強調:投資的鐵律是不熟不做。萬萬不可破例,不可心存僥倖。只要你能做到這一點,就不愁賺不到大錢。 遺憾的是,現實世界中“專做不熟之事”的人何其多。有多少人僅僅靠着每天瀏覽載滿各種投資信息的網頁,尋覓投資標的,從而日復一日地給各類金融機構和投資掮客們白白送錢。 舉個例子,比如我今天晚上親自到府上拜訪,敲敲你的房門,對你說:“我叫吉姆,是一個證券經紀人。我們公司最近推出了一種特別牛的投資產品,只需要投50萬人民幣,明年就能有至少兩三成的回報,您不想嘗試一下嗎?” 遇到這樣的事情,你會怎麼做?不出意外,十有八九你不會給我開門,而是會婉拒我的“好意”。不僅如此,如果我不死心,繼續糾纏不清的話,你甚至有可能報警。 爲什麼你會這麼做?答案很簡單,因爲你不認識我,也完全不懂我推薦的那款產品到底怎麼回事。 而另一方面,“錢”這個東西到底是怎麼回事,以及它對你意味着什麼,你則完全清楚。因此,你不可能把一個自己清楚的東西,輕率地投到一個自己不清楚的領域中去。 對嗎?就是這個意思。但諷刺的是,我們身邊有太多人每天做的就是這件事。他們不斷地把自己的血汗錢、把自己兜裏的真金白銀,無比草率地送給那些陌生的人、投給那些陌生的事。 只是在手機上,不停地在“這隻基金不錯,看起來業績挺好”“哦,不對。那隻股票更厲害,短短3個月已經翻了兩倍”之類的想法中跳來跳去、反覆糾結,沒有意義。 但無論如何糾結,或最終怎麼選擇,對那些潛在的投資標的,你依然一無所知。所以你的任何投資行爲,從本質上講都是錯誤的。 總之,在你對“賺錢”這件事擁有真正的自信之前,不要輕易投資。耐心等待纔是唯一的可選項。 2. 別忘了孔子的教誨 對我來說,每當遭遇磨難時,總是會從孔子的教誨中得到許多精神的力量。 比如,孔子說過: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這就意味着,1永遠大於0,千萬不要小看1。100次地積累1,就是100;而100次地積累0,則還是0。 但問題在於,要做到這點需要目光長遠,忍耐再忍耐。對投資家來說,最重要的關鍵詞是“忍耐”二字,沒有之一。 很大程度上,成功是忍出來的。爲了實現人生的終極目標,對我而言,沒有“忍無可忍”這一回事。 還有一句: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這句話同樣意味深遠。也就是說,修行這件事,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而是爲自己負責、讓自己受益。 換言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自我圓滿”的途徑。 比如,彎腰撿起馬路上的一個菸頭,不是爲了讓別人誇獎,也與試圖通過這種舉動影響他人的行爲無關,甚至這個動作完全不需要得到任何人的關注。 你之所以這樣做,只是因爲渴望“自我圓滿”。不是爲了做給別人看,只是由於你想、而且必須這樣做。因此,你只需要爲自己負責即可,無需介意他人怎麼想、怎麼說。投資也一樣。 只有做到這些才能成爲一個成功的投資家——顯然,2000多年前的孔子已經把投資之道徹底參透了。實在是厲害。 3. 即使失敗40次,成功3次即可 迄今爲止,在長達半世紀的投資生涯中,我曾屢屢失敗,同時也收穫過幾次成功。但這幾次成功都是所謂的“大成功”,基本上足以奠定我在投資界的地位。 我將這形容爲“40敗3勝”,3勝的分量要遠超40敗。 投資界有一句格言:“所謂成功,就是減損。”我認爲這句話與我的“40敗3勝”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只要3勝的戰果足夠大,便足以彌補40敗的損失,並最終獲得巨大收益。 所以你要的事情就是,把這些失敗的損失控制在最低限度,以便用最小的失敗去迎接下一個巨大成功。 日本是一個典型的反面教材。也許這個國家曾經成功得太多、太大、太久,日本人對“失敗”這件事有着強烈的陌生感以及潛在的恐懼、排斥心理。 在泡沫經濟破裂的20世紀90年代,對於那些經營不善、行將倒閉的企業,日本政府採取了“姑息”乃至“救援”的態度,“破產清算,重新出發”這一選項從未得到真正的重視。 可見“懼怕失敗”的文化氛圍在日本這個國家,是何其濃厚。所以日本經濟纔會“失去”10年、20年、30年乃至更長時間。 對大多數日本人來說,與其面對挑戰、失敗和衆多的不確定性,不如安享眼前唾手可得的安逸划算。 但這種思維和行爲方式背後,隱藏着一個不易察覺卻極爲危險的陷阱,“安逸”這個東西,絕非免費的午餐。 希望安逸一點的想法,本身沒有錯。問題在於,只有身邊所有人都和你有着相同的想法,“安逸”纔有可能成立。 反之,如果在你享受安逸的時候,別人卻在拼命努力,那麼你的“安逸”遲早會化爲泡影,被其他人無情地剝奪。 所以與自身的好惡相比,現實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哪怕你不那麼喜歡、不那麼期盼現實,但現實就是現實。一定要把錢投給現實,而不是自身的感受。 4. 做生意的訣竅:找到“競爭最小”的領域 我是在美國亞拉巴馬州一個偏僻的小鎮長大的。我小時候的學習成績相當不錯。但之所以表現突出,完全是同學們糟糕的成績襯托的。 所以我知道,就算我是孩子們的“頭兒”,也並不是因爲我真的很優秀,而是因爲競爭匱乏。 當年,每個週末都有棒球比賽。賽場裏有個賣可口可樂的阿姨。觀賽的球迷都會到她那兒買上一瓶可樂,喝完後把空瓶子隨手扔到地上。 由於這些可樂瓶都在供貨商那裏付了押金,所以她只能一個一個地把地上的瓶子撿起來。這項工作看起來很辛苦,令她疲憊不堪。 於是,5歲的我被這個意想不到的商機眷顧:撿空瓶子這件事由我替她做,作爲回報,她會付給我一些報酬。每當有棒球賽,我們便會交易一次。 從第二年開始,我有了自己的生意,在賽場裏販賣可樂和炒花生。當生意越做越大,一個人打理越發吃力時,我僱用了自己4歲的弟弟爲我打工。 這就意味着,5歲時的我還是那個阿姨的打工仔;而第二年,6歲的我已經自己當了老闆,成了擁有一個正式僱員的資本家。 這個生意持續了5年,我不但還清了爲買炒制機器欠父親的100美元,還攢下了100美元的利潤。 換言之,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創業,是在6歲的時候,而且取得了圓滿成功。但我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並不是因爲我有多聰明,而是競爭太弱、太少。 所以從幼年的經歷中,我得到一個極其重要的啓發:那就是,無論是學業還是生意,競爭越少,取得成功的概率也就越高。 這個發現一直到今天都令我受益匪淺。在我的投資之道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 在做企業分析、挑選潛在的投資對象時,我第一個關注的要素就是這些企業的競爭狀況。誰的競爭對手少,我就會投資誰。因爲這樣的投資纔有較高的成功率。
華爾街傳奇羅傑斯:一場比2008年更大的變局,正在靠近…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