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付巨頭的發家史,也是'不講武德'的逆襲史
@扑克投资家:來 源 | 倫敦交易員 正文 雖然螞蟻上市沒戲了,但依然比騰訊金融更值錢。只要作爲利益輸送方的阿里別再出大錯,作爲利益接收方的螞蟻數錢還是很舒服的。 而說起微信支付,可能很多朋友還沒反應過來,騰訊的小弟已逐漸不認大哥,把高價值業務都薅走了。 自京東(支付+白條)、美團(支付+月付)之後,曾經與微信綁定最深的拼多多也開始做起自己的支付生態了(多多錢包)。作爲鐵對頭的抖音(支付+放心借)也是。 螞蟻的招股書影響還是不小,讓各路新老巨頭都認識到了新金融的'印鈔機'魅力,支付戰場上的第四輪逆襲再次開啓。 今天的內容,就通過中美支付巨頭的逆襲發家史,聊聊支付戰場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淘寶」對「eBay」的逆襲 1.1. 美國模式:PayPal與eBay的逆襲 要談到支付業務,就很難不提到銀行。記得在早期的知乎曾有一個熱門話題:"爲什麼美國不用支付寶?",知乎網友最常見的回答就是"歐美刷卡方便,要支付寶幹嗎"。(我就不吐槽我在南歐和東歐被盜刷過多少次卡了…) 同國內幾年前的支付大戰一樣,美國信用卡體系也是在50年前銀行通過大規模燒錢建立起來的,也是一段逆襲史。而且,這也是一個創新快於監管的案例。 雖然美國消費者早在幾十年前就普及了信用卡,但成立於1998年的美國支付巨頭PayPal,仍從中發現了市場空檔。PayPal抓住了很多小商戶沒有信用卡收款戶的痛點,在"缺乏第三方支付土壤"的美國成功崛起,並啓發了包括支付寶在內的全球同行。 目前,PayPal的市值已經超過了2300億美元,早已超過了幾大商業銀行。 PayPal能坐上火箭,離不開美國的C2C電商平臺 -- eBay。 在十幾年前的美國,信用體系已很健全,eBay上的用戶只需要一張信用卡,就可便捷地完成一筆交易。 但是,由於很多賣家的規模太小,很難開通信用卡商業賬戶,只能使用回款週期漫長的支票進行交易。 於是,當時主打免費快速轉賬業務的PayPal,在陰差陽錯間,成爲了這些賣家的"信用卡商業賬戶",幫助PayPal獲得了大量早期用戶。 到2000年底,已有過半的eBay賣家成爲了PayPal的客戶,PayPal從中賺到了豐厚的支付手續費。 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酣睡。eBay在2002年強勢收購了PayPal*,通過PayPal補全了付款鏈條,觸達到了更大的用戶羣體。 *注:Ebay與PayPal的愛恨分離也是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PayPal後來於2015年再次獨立上市。想了解更多關於美國互聯網金融創新的朋友,推薦閱讀《支付戰爭》 1.2. 淘寶模式:"因爲信任,所以簡單" 在大洋彼岸的中國,相似的逆襲故事也在上演。 在2000年,阿里巴巴主要在推廣「1688」,一個B2B電商平臺,交易雙方可以通過對公轉賬進行交易。 到了2003年,在eBay的虎視眈眈下,馬雲也開始推廣自己的C2C電商平臺「淘寶網」。 圖:央視財經紀錄片《商戰之電商風雲》 從B2B邁向C2C,阿里並不順利。雖然在淘寶網成立的五個月裏,註冊用戶就已超百萬。淘寶上每天都有很多用戶在論壇上發帖,諮詢量也很非常活躍,但就是沒有產生交易。這當中最重要問題,在於買賣雙方缺乏信任。 貨是快遞送的,錢是個人匯的。就如同"黑暗森林法則"一樣,如何在陌生人之間的一次性.交易中保持信任,成了淘寶的最大難題。 一次,時任淘寶CEO的孫彤宇在逛淘寶網論壇時發現,不僅淘寶團隊爲此頭疼,淘寶社區中的買家和賣家也在討論這個問題。 (孫彤宇是螞蟻集團前董事長、最大持股個人彭蕾的老公、同時也是拼多多的天使投資人。孫/彭這對結識於大學的大佬夫婦,作爲財富僅次於馬雲的阿里系高管,也是一段貫穿中國互聯網史的傳奇) 在與用戶的一來二去中,孫彤宇發現:既然用戶最關心的是錢,那麼只要保證資金安全,用戶就敢用淘寶網了。因此,如果能在淘寶網推出一種基於擔保交易的支付工具,問題就解決了(這也是"支付寶"名字的由來)。 圖:央視財經紀錄片《商戰之電商風雲》 於是阿里提出,淘寶網可以免費爲交易做擔保:買家只需將錢先打到淘寶網的賬上,淘寶在收到買家的付款信息後再通知賣家發貨,在等到買家確認收貨無誤之後,淘寶再將貨款打到賣家手中。 圖:央視財經紀錄片《商戰之電商風雲》 在擔保功能上線的幾個小時後,淘寶終於完成了它的第一筆訂單,並也成功獲得了C2C電商賽道的入場券。 圖:至今仍掛在支付寶大樓的第一筆訂單號碼 支付寶的時代,就此開始。 圖:支付寶04年的那句宣傳語,對此狀態形容的非常恰當:"因爲信任,所以簡單"。從這張寫滿客服QQ號的貼圖,也可見當年的阿里有多麼接地氣。 *注:想了解更多關於螞蟻集團/支付寶的早期發展史的朋友,推薦閱讀《螞蟻金服》 or 看看這部支付寶十五週年微電影《奇點》, 感受一下當年淘寶團隊完成第一筆交易時的激動: 1.3. 憑藉支付寶,淘寶逆襲了eBay 在2003年的中國,電商龍頭還是eBay旗下的易趣網。 但是,eBay成長於信用體系完善的美國,其以信用卡爲主導的交易模式並不適應中國國情。 畢竟,在淘寶推出平臺擔保交易的2003年,中國纔剛剛進入信用卡元年,95%的人都沒有可用於交易擔保的信用卡。 在美國主要靠信用卡完成交易的eBay,由於無法在中國獲得足夠的「有卡一族」,其電商業務也不可能高速增長。 圖:中國直到2007年之後,信用卡才逐步普及開來 相反,憑藉着本土創新的支付寶/淘寶,則雙雙在國內收穫了大量用戶,交易額也坐上火箭。 在平臺擔保模式的衝擊下,走人民羣衆路線的阿里,打敗了不接地氣的美國eBay。 (當然,淘寶也並非光靠「支付寶」就贏下了這場戰爭,大家如果對這段歷史感興趣,可以去看看《商戰之電商風雲》的第二集。) 「微信支付」對「支付寶」的逆襲 在淘系坐上火箭的同時,剛剛通過增值服務(如QQ秀)站穩腳跟的騰訊,在2005年也殺入了電商賽道。 缺乏電商基因的騰訊,雖然其拍拍網(後來打包"送"給了京東)用「財付通」來對標淘寶的「支付寶」。但喪失了先發優勢、且跨界戰力水土不服的騰訊,並沒有在支付領域對阿里造成威脅。 轉機出現在PC端向移動端轉型的大時代。 圖:電子支付的市場份額變化 隨着用戶習慣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騰訊終於贏來了支付戰場的逆襲機會。 圖:阿里的支付寶vs騰訊的財付通 2.1. 支付寶:第一個吃到了"移動支付"的螃蟹 在PC互聯時代就取得了優勢的淘寶/支付寶,爲了繼續在移動時代守住自己的寡頭地位,在2009年就早早推出了手機支付。 圖:央視財經紀錄片《商戰之電商風雲》 但是,當支付場景從電腦轉移到手機上時,最難的問題就是如何向銀行證明"我是我"(操作人和賬戶所有者是同一個人)。 圖:《武林外傳》中,來自呂秀才(銀行)的靈魂拷問 在電腦上的交易場景中,銀行提供的實體U盾就是通關證書,銀行一看到U盾就會放行。 而當時手機還沒法使用U盾,需要大量的流程來向銀行證明"我是我"。受當時技術所限,驗證中的每個環節失敗概率都不低,繁瑣的流程導致當時手機支付的成功率只有60%。 "爛、爛、爛到極點。" 在2010年1月的支付寶公司年會上,支付寶的用戶體驗被馬雲嚴詞批評。 當時,支付寶用戶數接近3億,淘寶80%的支付依靠支付寶來完成。但在淘寶加大外部獲取用戶力度後,大量進入購物流程的用戶因爲支付失敗而流失。 於是支付寶提出,爲了方便用戶在手機上交易,應該將驗證工作還給銀行。用戶在辦理銀行卡的時候就完成了實人認證工作,而用戶在辦理手機號的時候也完成了實人認證。 在搞定了銀聯和工信部這兩大權威背書後,支付寶成功說服了銀行,銀行只需要確認手機驗證碼就會放行。 2010年12月,支付寶"快捷支付"亮相,支付成功率大幅提升至93%,爲移動支付時代奠定下基礎。 隨着移動支付的愈發便利,再疊加上移動用戶規模的高速增長(下圖一),移動支付的交易規模從2010年開始做上了火箭(下圖二)。 #對了,就在支付寶跑通了其新模式的這一年,支付寶從阿里巴巴的母子公司,突然就變成了阿里巴巴的姐妹公司。神奇不神奇?感謝政策給的好由頭,阿里掌門人把公司大股東對支付寶的權益,從直接的佔大頭,變成了間接的佔小頭# 2.2. 淘系:深挖"交易場景"的護城河 作爲後發者的騰訊,並沒有投入大量資源來挑戰先發者的淘寶。 相反,雙邊交易平臺的網絡效應已非常明顯的阿里,還進一步推出了「快捷支付」功能,將護城河延續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 自然的,電商賽道中的最大玩家,長期都是阿里系。 而由於第三方支付是從電商場景中孵化出來的,所以早期的支付戰場就是電商賽道。 這就意味着,在當時的互聯網戰場,輸掉了電商,也就輸掉了支付。 圖:央視財經紀錄片《商戰之電商風雲》 #話說,如今已是電商老三的京東(小於阿里和拼多多)和社區團購老三的興盛優選(小於拼多多和美團),今後將怎麼辦?# 2.3. '年輕人不講武德,來偷襲' 騰訊要逆轉戰局,只能利用自己的社交場景優勢來開闢第二戰場。 「國民App」微信誕生於2011年,張小龍依靠社交關係鏈,讓還是新生兒的微信成功坐上了移動互聯網的火箭。到2012年年底,微信的註冊用戶數就超過了2億。 不過就像前面所說,離開了電商場景的微信支付,其早期發展遠不如用戶增速迅猛。 (微信支付的電商紅利主要被後來的拼多多給吃到了。而早就獲得了騰訊戰投的京東,卻守着微信金礦還不自知)。 但"年輕人不講武德",在2014年的春節,支付戰場一夜大變。 有着社交場景優勢的微信,在2014年春節推出了拜年紅包功能,讓3000萬用戶爲搶紅包而主動開通了「快捷支付」。 一位當事人回憶這場紅包大戰時說到:"你可以理解爲,微信只用了一個禮拜就把支付寶經營了十年的成績做到了。" 2014年的春節一過,微信支付的市場份額從4%一躍升至14%,獲得了第三方支付賽道的入場券。 "幾乎一夜之間,各界都認爲支付寶體系會被微信紅包全面超越。體驗和產品是如何如何地好……確實厲害! 此次'珍珠港偷襲'計劃和執行完美。幸好春節很快過去,後面的日子還很長,但確實讓我們教訓深刻。" -- 2014年1月29日,馬雲在其個人來往賬戶上留言 「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支付戰爭 不過,微信雖然獲得了大量的綁卡用戶,但除了讓用戶互相發紅包外,並沒有形成交易場景。 就像前面說到的,當時的第三方支付賽道高度依賴電商賽道。但國內電商賽道的絕對話事佬仍是阿里,騰訊一直不能成功切入。 (當時騰訊雖然入股了京東,期待京東能在電商領域與阿里抗衡、同時利用微信生態帶動微信支付的發展。但幾年後的拼多多證明了,京東當年對微信生態的潛力挖掘非常不到位,錯失了逆襲良機)。 所以,在這場由微信發起的支付戰爭中,如何擴展用戶的支付場景是不變的主題。 這場戰爭分成了兩部分: 一是從2014年到2016年的戰場開拓階段(一起做大蛋糕); 二是2016年以後的拉鋸戰(看誰蛋糕分的多)。 在戰場開拓階段中,最著名的便是由阿里支持的快的和由騰訊支持的滴滴的網約車大戰。 3.1. 燒出了新場景,燒出了新習慣 在2014年初,微信和阿里近乎同時發起了網約車補貼(燒錢)大戰,開闢了電商以外的第二戰場。 滴滴一位早年的產品總監回憶到,在當時的網約車大戰中,"滴滴的訂單一度佔到整個微信支付總量的88%。" 雖然網約車分成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兩大陣營,但用戶永遠會選擇最便宜那一家,很難形成品牌忠誠。 在這場騰訊阿里各自支持一方的"代理人戰爭"中,看似沒有勝者。但是,通過燒錢培養起來的用戶支付習慣,就已是最好的戰爭果實。 無論勝敗如何,小兵們都會屍骨累累,而將軍永遠不虧。 如下圖所示,自網約車大戰開始後,支付寶和微信的市場規模均出現了大幅上漲。 3.2. 支付戰爭進入瓶頸階段 這輪網約車大戰,以滴滴和快的在2015年宣佈合併而正式結束。 自此之後,巨頭們又將支付戰爭轉移到了下一批交易場景,如外賣、新零售等。雖然阿里與騰訊之間的支付戰爭還在繼續,但重心已不在於此了(本系列的主題爲"金融科技",關於巨頭間生態爭奪的討論得另開一期)。 但在這場大戰的尾聲,還有兩件"小事"值得注意:一是螞蟻在2015年正式上線花唄和借唄兩塊消費信貸產品;二是微信支付總經理吳毅在2016年加入分期樂,一家騰訊系的消費金融公司。 這些小事的背後,其實也暗示了移動支付賽道高速增長的黃金時期已過(見下圖),需要另尋增量、深挖存量了。 3.3. 支付之後是什麼? 雖然騰訊系把持着C端社交流量,但不同於把高毛利的金融業務玩得很溜的阿里 ,微信支付的主要營收還是來自於沒啥油水的支付業務。 當然,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走穩健路線的小馬哥之前不太願意涉足利潤率最高的微貸業務。 騰訊徵信產品就因爲涉及到"用戶隱私",在產品開發的早期,被馬化騰直接叫停。沒有了信用體系的支持,騰訊的微貸業務宛如空中樓閣,直到螞蟻闖出一條路之後,纔有後續故事。 至於之前騰訊主推的「微粒貸」,則是以微衆銀行爲主體運營的。它是一傢俱有天然銀行牌照、但在騰訊體外的公司。 圖:從最近微衆銀行陷入到蛋殼公寓的糾紛,也可見小馬哥的謹慎是有道理的。 而今年由微信支付團隊推出的「分付」,則是一款純分期的消費貸產品,目前還沒有大規模開放測試。 總的來說,在目前的騰訊金融科技業務線中,只有成熟的支付業務,和 尚處於幼年期的理財業務 (這塊與螞蟻差距巨大)。 而在微貸領域,騰訊的步子遠不及螞蟻的花唄、借唄 (從螞蟻的IPO翻車來看,小馬哥的大局觀很敏銳。金融乃國之重器,謹慎點介入沒錯),離成熟還早。比如說,微信並沒有給微粒貸直接入口、微衆銀行又在體外,而分付產品還沒開始大範圍公測。 圖:騰訊的2019年年報,裏面也只提了支付和理財業務,幾乎沒提起信貸業務。這一點和螞蟻的招股書信息大相徑庭。 所以說,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看似都是以支付爲根基,但其實有着很不同的金融屬性: 1. 雖然微信和盟友在支付戰場上的戰鬥力十分強勁,但微信支付本身只是解決了交易問題,是最初級的"山西票號"/"錢莊"。 2. 而支付寶主營的信貸、理財等金融業務,還解決了資產的時間和風險配置問題,是處於第二階段的"洋行"/商業銀行。 圖:截自前文 3. 最後纔是螞蟻、微信正在佈局的創新業務(我們之後再談)。這些業務的目的是自動解決資源配置問題,這纔是真正意義上的"金融科技"業務,但目前阿里騰訊其實都纔剛剛涉足,還處於講故事階段。 從主營收入和戰略角度來說,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目前並不處在同一個階段,支付寶明顯跑的更快 (當然從事後來看,是跑的有點過快了)。 場景'燒'出來了,但小弟不認大哥了 螞蟻的問題想必大家已經都比較熟悉了 。自然的,市面上也就出現了很多更看好騰訊金融科技的聲音,理由通常是以下兩點: 一是,微信牢牢佔據着C端的流量,由於微信的社交流量明顯更爲高頻,其蠶食螞蟻的金融業務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二是,阿里在幾大交易場景都受到了騰訊盟友們的挑戰。沒有前端的交易場景,也就沒有後端高毛利的金融服務。螞蟻曾經的護城河受到了衝擊。 比如說,阿里將交易場景劃分成三塊:以淘系電商爲主的區域零售板塊、以口碑餓了麼爲主的本地零售板塊、以貓超、盒馬爲主的同城零售板塊。但它們都分別受到了來自騰訊系的拼多多、美團、京東的挑戰,阿里的條條戰線皆不樂觀("雲釘一體"目前還可以)。 不過,大家需要記住阿里與螞蟻的關係,雖然二者本是同根生,但阿里並不等於螞蟻。自阿里掌門人十年前的那次資本魔術之後,阿里與螞蟻的關係已並非母子公司,而是姐弟公司。 對螞蟻來說,阿里只要在這些交易場景中不丟失過大份額,螞蟻仍可以不斷向交易場景後的金融業務(如微貸)進行滲透,從而坐上"金融創新"的火箭。 (目前消費貸在阿里系交易場景中的滲透率仍不算高,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這塊其實算是阿里留給螞蟻的確定性收益) 而微信支付和騰訊系的盟友們,面上看都是共同奮鬥的好兄弟。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以美團、拼多多、京東爲代表的小弟們是否還會一直認騰訊作大哥? 尤其是美團王興、拼多多黃錚這樣身富力強的大佬,在未來是否還會跟着微信搞'戰略協同',將高價值的業務(比如說涉及大量用戶數據的消費貸)輸送給騰訊?就像阿里輸送給螞蟻一樣? 利益面前,'年輕人不講武德' 騰訊系的聯盟雖看似牢不可破,但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在消費金融已成爲下一個利潤風口的當下,騰訊的小弟們早已把高增長、高利潤的微貸業務給薅走了,並沒有留給微信支付。 也就是說,「微信分付」和「美團月付」「京東白條」「多多錢包」等產品是站到了同一起跑線上,分頭去追趕「螞蟻花唄」,如下圖: 甚至連曾經與微信綁定最深的拼多多,這周也自立門戶了,做起了自己的支付生態(多多錢包)。 圖:拼多多最新推出的"多多錢包" 不只是騰訊的一衆小弟,連騰訊的鐵對頭字節跳動,在看到了螞蟻花唄的印鈔機屬性後,也悄悄上線了支付和微貸業務(放心借)。 今年以後,不只是花唄,大家也要給拼多多、美團、抖音還貸款了。 在新老巨頭的夾擊下,今後的"打工人",很難逃脫"還貸人"的命運。 對待"印鈔機",不能大意 相比起小弟們正逐漸離散的騰訊金融,對於螞蟻來說,雖然阿里的新零售風口已然過去,但新金融的趨勢尚在。 只要作爲利益輸送方的阿里不再犯大錯,作爲利益接收方的螞蟻數錢還是很舒服的。 不過前提是,螞蟻的掌門人有幾點不能再忘了: 一,是在過去十年,爲何螞蟻能有如此大的發展空間,除了自身內部強大的組織戰鬥力,是否也離不開外界的包容? 咱們實誠點說,國內互聯網巨頭能做的很多事,在太平洋彼岸是做不了的,比如說在用戶數據的掌握程度、隱私習慣的暗中蒐集、硬推銷+軟誘導的運營手段。 二,是在十年前的那個夏天,螞蟻(支付寶)是如何在一夜之間由雅虎/軟銀佔大股的阿里巴巴的母子公司,變成了由阿里高管實控的、阿里巴巴的姐弟公司的。 當年,有不少如今已是互聯網大佬的網友們都對此發表過點評。其中一個段子挺傳神:"兩方共養一隻下蛋的雞,出資的外方(孫正義的軟銀、楊致遠的雅虎)佔大頭,出力的中方(阿里管理層)佔小頭。見雞產蛋了,一邊就把它抱走,回頭對另一邊說,國家規定市場上的蛋必須得是國產蛋,爲了能上市銷售,所以蛋先歸我了,回頭再找機會分你點好處。" 圖:在當時互聯網圈的漫聲質疑中,身爲好友的史玉柱給予了掌門人少有的支持,只是用詞比較巧妙。 只是有意思的是,在第二年獲得支付業務許可證中的27家單位(含阿里騰訊),約有一半其實都有外資背景。 這也不難理解爲何孫正義會問掌門人:"爲何我的中國很多朋友都可以這麼幹,你爲什麼不可以這麼幹"。對此,掌門人的迴應也是乾脆"我說不可以就是不可以,就這麼簡單。"(截自2011年6月14日支付寶媒體溝通會實錄) 而再等到了下一年,連曾經的大股東雅虎也被成功"優化"掉了。掌門人用公司的錢,把大股東給回購了,爲大家再次展示了一把資本魔術的魅力(爲什麼說是再次呢?大家回憶一下雅虎在十五年前是爲何以及如何被掌門人引入阿里的….)。 雖然掌門人整天說"自己不喜歡錢",但絕對是最懂資本市場的。大家作爲後浪,得多向前浪學習。 最後幫大家寫三句小結: 對於螞蟻,只要不忘本不折騰,錢途依然是光明的。 對於騰訊金融科技,小弟們長大了,大哥不好當啊。 而對於投資者來說,在享受着科技寡頭化帶來的豐厚回報的同時,也要時刻警惕。
支付巨頭的發家史,也是'不講武德'的逆襲史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