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6

Doordash什麼時候才能成爲美版“美團”?

@捷克Jack
上市之際,聊一聊Doordash。 相比中國外賣行業單純的兩家對抗,美國的外賣公司的競爭顯得複雜一些, $GrubHub Inc(GRUB)$ 、$優步(UBER)$ Uber Eats和$DoorDash, Inc.(DASH)$ 是目前最大的三家,其中包括被Uber Eats收購的Postmates。 DoorDash敢已300億來發行,並且不斷提高發行價,顯然是有底氣的,目前來看,其相對增長最快的市佔率是最好的說明。 到目前爲止的市佔率,按照Doordash招股書的說法,它自己已經有50%,UberEats的26%排名第二,加上排名第四的Postmates有7%,Uber Eats合計33%,而Grubhub比較慘,已經被擠佔到只剩16%。 三方調研也會有些誤差,當然唯一確定的是Grubhub的頹勢不可避免,未來Grubhub最好的出來依然是被收購。 我更關注的是地域性分佈,Doordash的根據地,整體上來看,並不在效率最高的城市,而是在農村和郊區。當然你可別小看美國的“郊區”,有錢人都住那兒,這和國內的“農村”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倒反而Uber Eats和Grubhub更以城市作爲大本營。 實際上,這三家不管是更倚重城市還是郊區,在整體競爭格局上都顯示出了極大的“劃江而治”,也就是說,某家可能在某個片區有着相當大的優勢,但是可能在其他地區甚至“毫無競爭力”。 Grubhub在紐約就佔據半壁江山,Uber Eats則統領邁阿密,而Doordash倒是紅藍通吃,分別在舊金山和休斯頓領銜。 這種區域性差異,和國內“餓了麼”與“美團”的競爭完全不同。 第一、美國的外賣配送效率可能“永遠”達不到中國這麼高。這並不是歧視美國人,而是中國相對美國有更強的人口紅利非常明顯。不管是配送成本,還是“打工人”的積極性都更勝一籌。 第二、美國以“州”爲單位單獨治理的聯邦制,降低了公司區域間聯動運營的效率。各地有不同的法規,人們有不同的生活習慣(甚至信仰),甚至各地政府的“利益”相關,都有可能讓公司在不同州的發展遭到挑戰。這也更好地解釋了目前的“劃江而治“。 至少中國外賣企業不必有這樣的煩惱。 當然,從目前來看,雖然Doordash已經拿到了最高的市佔率,但依然還沒有達到$美團-W(03690)$ 當時實現“扭虧爲盈”的65%左右的市佔率水準。這幾家公司的佣金、會員費等可能會有些差別,但是我認爲這並不是最終決定公司盈利的關鍵因素。 最快達到“準壟斷”的市佔率纔是關鍵。 爲什麼這麼說? 一方面,這是用戶和商家兩方面的忠誠度和習慣性培養。另一方面,只有在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了之後,才能提高規模效應。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優化分配路徑和算法,才能真正降低配送成本,從而實現盈利。 至少美團就是這麼過來的。 Doordash雖然招股書上顯示今年前9個月的調整後EBITDA已經翻正,但公司特意強調了“受疫情影響的增長未必會持續”。等什麼時候看到它財報上信息公佈“市佔率保持穩定的65%,通過優化配送效率提高毛利率”,那才真正進入收穫期。 目前的Doordash,只是2018年的美團罷了。
Doordash什麼時候才能成爲美版“美團”?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Report

Comment

  • Top
  • Latest
empty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