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能長到天上去嗎?論公司規模與成長性的關係
很多人問我,爲什麼我投資的公司都是規模很大的成熟型公司,這樣的公司還有成長性嗎?樹難道還能長到天上去!爲什麼不去投一些小市值的公司?這樣纔有成長空間。
初一聽,這話很有道理,我開始也是這麼認爲的,就是感覺小公司更有成長潛力。這種感覺是正常的,大家都會有這樣的感覺。看到一個小孩子,我們知道以後他會長大成人,看到一棵小樹苗,我們知道以後它會長的很高大。小的總會長大,這似乎成爲了我們心中的一個公式,也成爲了我們的一種無意識的感覺。
只是感覺不見得是對的,我們還得去客觀思考。
一個小孩正常情況下都會長爲大人,但一個小公司正常情況下是不會成爲大公司的。中國民營企業的壽命不超過5年,你走在街上看到無數做買賣的店面,你走在城市中心的寫字樓,全都是各種公司。再過5年你去看看,街上當年還在的店鋪已經極少了,活下來的很大概率是大品牌的分店。寫字樓的情況也差不多,你如果在一棟寫字樓上班,你注意觀察,也會看到這種現象,大公司還在,小公司已經換了一批又一批。
即使是已經上市的公司,那些小公司真正能成長起來的也是極少數,大部分都會淪爲垃圾股,仙股。
誠然,大公司都是由小公司成長起來的,但中國大公司也就這麼多,大部分還是國企,靠資源壟斷而存在,真正在市場拼殺中成長起來的大公司是更少。而小公司可能以百萬計,在百萬軍中找出未來能成爲將才的人,實屬不易,99%的兵永遠只是一個兵,並且你不知道他能不能在下一場戰役中存活。商場比戰場更殘酷,戰爭總有結束的時候,但一個公司,每天都在市場中拼殺,永遠不會停止,直到最後失敗了,不存在了。
但是經不起從小變大的巨大誘惑,我們總是對小公司着迷,哪怕這個概率很小,因爲回報率太高了。我們總想着找出下一個茅臺,下一個阿里,騰訊......
從現有的大公司發展歷史可以看出,小公司要變大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首先,要是一個規模很大的行業,大行業才能誕生出大公司,小行業即使你做到第一名,也不會很大。
有些上市公司,你看着它市值只有200億,感覺規模不大,搞不好以後成爲幾千億呢?其實它所在的行業就不大,它已經是行業佼佼者了,這成長性比哪些現在就幾千億的企業也不會好到那裏去。當然如果你在這公司市值只有5億的時候就看出來了他以後可以做到200億,那也是很厲害。所以說規模不是絕對的,是相對的。規模要和同行去比,而不要和其他行業的巨無霸去比。有些公司市值只有200億,但是在行業內已經是超級大公司了。所以不要看人家市值小,就覺得有發展潛力。
但是規模很大的行業也不是一開始規模就很大,中國改革開放幾十年,所有的行業都是從小到大發展起來的,大型公司要在自己的行業具有獨特的競爭力,打敗其他對手,然後隨着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才成爲了大公司,當然在坐時代順風車的時候還在不斷拼殺,永遠不會停。這是第一種模式,也是絕大多數大型公司成長的路徑,比如萬科,格力。
一個小公司要成爲大公司,如果你是在一個新的行業,甚至自己開創一個新的領域,比如阿里騰訊這些企業,最後隨着行業規模的發展成爲了巨無霸,這種就需要具備太多的條件了,就看你有無此等眼光了。這是第二種模式。
如果這個行業現在已經很大,而且有超級強大的公司霸佔着,你一個小公司要殺進去,打敗這些現有的大佬。除非你有顛覆性的技術或獨特的商業模式。比如沃爾瑪,拼多多,用自己獨特的模式而崛起。這是第三種模式。
當然還有其他模式,但主要就是這幾種情況。縱觀A股幾千家公司,90%以上的都是中小公司,在這90%裏面,真正具備這幾種情況的公司極少。
大部分公司只是小,但並沒有小出特色,和你一個做小生意的朋友差不多,你不要以爲你朋友做的生意小,他就很有潛力。即使有些小公司具備這幾種情況,最後真正成功的概率也及其的小,就看你有無此等商業眼光了。
日本的孫正義就是專門投資這些新領域,新技術的公司。但他的策略也不是單吊某一隻,而是投資幾百上千只。因爲他明白他沒有單吊某一隻的眼光,實際上我也不認爲誰有這種眼光,明白自己沒有才是智慧。大家只看到他投資阿里成功了,取得了超級收益率,但是沒看到其它90%的案例都失敗了,或者收益不大,綜合起來,其整體年化收益率也不高,好像是10%多。
其實絕大多數小公司並沒有成長性,反而是抗風險能力非常弱,倒閉的可能性比大公司大的多。就好像你看到大街上那些做小生意的,並沒有因爲他們的生意小,就更有成長性,是一樣的道理。
那麼大公司就無成長性了嗎?可能很多人會低估大公司的成長性。曾經我看到一個朋友給我留言,巴菲特投資的很多公司都盈利幾十倍,現在A股的那些大公司已經這麼大了,還有盈利幾十倍的可能嗎?
我忍不住要截取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中的一段話。
1938年在可口可樂問世達50年且早已成爲代表美國的產品之後,財富雜誌對該公司做了一次詳盡的專訪,在文章的第二段作者寫到:每年都會有許多重量型的投資人看好可口可樂,並對於其過去的輝煌記錄表示敬意,但也都做下自己太晚發現的結論,認爲該公司已達巔峯,前方的道路充滿險阻。
——巴菲特致股東的信1993年。
在1938年,可口可樂問世50年,創造了驚人的投資回報率,成爲了當時美國的超級大公司,大家都覺得沒啥成長空間了。而再過50年的1988年,公司又不知道翻了多少倍,巴菲特才投資可口可樂,此時可口可樂已經享譽全球,還有成長性嗎?但是巴菲特又賺了幾十倍。每次看到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中的這一段,我都不甚唏噓。
不僅僅是可口可樂,巴菲特幾乎沒有投資初創型的小公司,他投資的都是在當時所在行業已經特別強大的公司,甚至是超級巨頭的公司。比如華盛頓郵報,資本城,可口可樂,吉列刀片,富國銀行,美國運通,蘋果。甚至他收購的公司,比如喜詩糖果,內布拉斯傢俱店,雖然看起來規模不大,但是其都是地區性的公司,在自己所在地區的領域都是超級無敵的存在。但是這些公司的成長性似乎並不差,都帶來了超級收益率。
不僅僅是美國,其實中國現在的很多大型公司,在十年前已經是行業翹楚,在當時來看也是超級大盤的存在,比如萬科,格力,茅臺,平安。十年前A股市值超過1000億的公司都極少,現在呢,千億太多了,萬億也不少。08年奧運會我去北京,我記得當時北京首富是百度的李彥宏,身價100億。在全國排名他也是前幾名的。現在呢?100億的富豪在中國太多了,富豪榜上都排不上號。
時代發展太快了,現在你覺得大,十年後再看當年就是個小公司。同樣你認爲現在翻了十倍的公司已經很大了,沒有發展潛力了。可是當這個公司在翻十倍之前,在當時它也是非常大的,在當時你也會覺得沒潛力了。不要低估了時代。
但也不是所有的大公司都有成長的潛力,大公司也有沒落的,被淘汰的,大公司能真正擁有長久競爭力並能保持成長的也是少數。我們投資大公司,並非偏好,而是大公司能提供更多的證據和線索讓我們去分析其競爭力,去看懂。而相對一個新行業的小公司,能提供的線索就特別少,投資的成功率也就特別低。
也許我會投資新行業的小公司,但這個公司一定是在這個行業中具備了我能看懂的競爭力,其在這個行業已經具有極大優勢,未來隨着這個新行業的快速發展,這個公司會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也許我會投資200億市值的公司,但也許這個公司已經是其所在行業的龍頭,這也是個成熟的行業,我並不會因爲它小,就認爲它比格力或萬科有更好的成長性。
成長是投資重要的一環,也是安全邊際重要的一環,只要公司在成長,可以彌補很多投資時範的錯誤,比如買的有點高。同時成長也是取得超額投資收益最大的因素之一。但是如何看懂其成長性,也是最難的工作。
誠然初創型公司也許更有爆發潛力,但是可能性極少,而且你看懂的可能性更小。同時成長也不是一兩天就能辦到的,即使是阿里騰訊這樣的企業,也用了十多年的時間才成爲大型公司。即使你在十年前就投資了,你也很難拿住,因爲其中間有無數不確定性讓你害怕的賣掉。連一個成熟的競爭力很明顯的企業,股價受點波動,公司出點利空,你都害怕的趕緊賣掉。更何況是初創型的小公司,你能雷打不動持有十年享受其成長嗎?
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能成長的都是少數。但相對來說,大公司是經過多年拼殺才走到這一步,其實力很強,抗風險能力更強,時代發展最受益的也是行業裏的龍頭公司。如果把中國500強和所有小公司做兩個組合,我相信最後500強的成長性會更好,因爲個別小公司的勝出彌補不了90%以上被淘汰的損失。
更重要的是,大公司的成長性我們更有分析的餘地,其成長的邏輯性我們更有把握去看懂。
成長性和規模並無關係,而要看其成長的邏輯所在,這也是我花了很多年才明白的道理。所以我投資時基本不關注公司市值和規模的大小,我並非喜歡投資大公司,而是我只投資我能看懂的公司。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