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6
32位MCU正當時
@半导体产业纵横:衆所周知,半導體行業正在經歷下行週期。多家機構均下調了對明年半導體市場的預期。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協會發布預測稱,2023年半導體市場規模將從此前預計的同比增長4.6%轉爲同比減少4.1%至5565億美元,這將是2019年後該半導體行業首次出現回落。Gartner發佈的報告預計,2023年半導體行業收入將下降3.6%,從2022年的6180億美元降至5960億美元,低於早先預測的6230億美元。IC Insights的報告認爲,全球半導體需求將在2023年出現週期性下滑,全年總銷量預計將減少5%。 這樣的市場下,存儲、CPU、GPU等產品都已經受到影響,MCU也難以獨善其身,一些入門級和中端MCU的價格已降至2019年的水平。消息人士稱,去庫存成爲了MCU供應商和渠道運營商面對的關鍵問題,異常的庫存水平可能會持續到2023年第二和第三季度。這意味着消費類MCU的價格競爭在2023年也將繼續激烈,因爲MCU供應商可能會大幅削減報價,以進一步鞏固其在市場特別是國內市場上的份額。 爲了抵禦消費類MCU持續庫存調整的影響,許多MCU公司都打算將越來越多的重點放在開發中高端32位產品上。MCU公司包括新唐科技、盛羣半導體、凌通科技和偉詮電子等都認爲必須提高中高端32位產品的比例才能保持競爭力。32位MCU爲何火熱?同時國內的MCU公司在32位產品上發展得怎麼樣了呢? 01 汽車電子推動32位MCU市場 根據IC Insights統計,2011-2020年全球MCU產品中,32位MCU產品市場佔有率穩步上升,4/8位MCU產品佔比呈下降趨勢。2020年32位MCU佔比爲62%,而4/8位MCU佔比爲15%。據IC Insights預測,未來五年32位MCU的銷售額將以9.4%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 MCU的應用市場主要爲車用電子、工控、消費電子、醫療健康,佔比分別爲35%、24%、18%和14%。行業普遍認可汽車行業將成爲MCU產品成長的重要推動力。一輛傳統汽車大約需要70個MCU,而智能汽車至少需要300個MCU。中國臺灣的MCU公司新唐一直保持着較高的32位MCU產品比重,盛羣半導體、凌通科技和偉詮電子也加緊了32位產品的開發。大多數製造商都在擴大了用於汽車和工業控制應用的產品範圍。數據顯示,2026年全球汽車應用MCU市場規模將達到100億美元。 車用MCU主要有8位、16位和32位等各類型產品;其中8位MCU主要用在汽車風扇、雨刷、天窗、車窗、座椅等低端階功能控制。32位MCU工作頻率大多在100-350MHz之間,處理能力和執行效能比8/16位更好,其應用也更爲寬泛。32位MCU主要用於整車控制、智能儀表、多媒體信息系統、動力系統、輔助駕駛等高端功能控制。隨着汽車正在朝着電氣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尤其是電動汽車的車身車載模塊,對寬電源域MCU的需求越來越大,這將驅動汽車未來對32位MCU的需求大幅增長。 目前車用MCU主要採用90納米節點製造,隨着汽車智能化程度增加,汽車芯片正在推進製造工藝升級,40納米技術可能會在五年內取代90納米成爲主流工藝節點。麥肯錫報告預計,到2030年,90納米及以上工藝製造的車用芯片需求佔比仍將達到67%,但未來5年該類芯片的供應量年複合增長率僅爲5%,成熟工藝車用芯片將供應緊張多年。90納米工藝產能不足,促使車用芯片廠商紛紛向65/55納米節點遷移,有的甚至直接推進到40納米。採用40納米工藝製造的新芯片至少需要五年時間才能通過驗證,完成驗證後,汽車芯片的主流製造工藝纔會從90納米遷移到40納米,因此新的5-7年後,工藝升級熱潮也會拉開序幕。 增長的需求和新工藝的升級爲市場帶來的新的可能性,32位MCU市場正迎來一場變革。 02 國內32位MCU仍需要追趕 我國MCU市場已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中國MCU市場規模由2017年的213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269億元,複合年均增長率爲8.09%。預測2022年中國MCU市場規模將達299億元。從產品比例來說,國內的MCU市場與全球市場情況並不完全一致。中國通用型MCU市場基本被8位、32位平分。據芯知匯統計,2020年中國通用型MCU市場中,32位和8位佔據市場主流,其中,32位市場份額54%,8位市場佔比43%。 在應用上來看,目前國內MCU供應商主要市場還是集中在家電和消費電子領域,生存空間依舊遭到擠壓。但在32位MCU領域,國內廠商已經開始佈局,並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國內MCU兆易創新曾在Arm中國技術研討會上表示其通用GD 32 MCU每年出貨量的一半以上用於工業應用,而汽車和高端消費產品的應用也在增加。 2021年,全球前32家MCU供應商的MCU總出貨量增至近55億片。根據Omdia Research提供的數據,2021年MCU出貨量最高供應商是NXP,隨後是Renesas、ST、英飛凌和Microchip,這五家供應商佔2021年MCU總出貨量的76%。其他MCU供應商包括德州儀器、中國臺灣的新唐科技、中國大陸的兆易創新、三星和Silicon Labs,各自佔有約1-7%的市場份額,顯然中國MCU公司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國內MCU供應商已經開始加緊開發32位產品,也已經開始向55納米工藝技術的過渡。值得一提的是,國內MCU公司的成長,讓過去較爲依賴大陸市場的中國臺灣MCU公司不得不降低報價,以保持競爭力。這些供應商開始加速在其他地區的業務佈局,如新唐在日本的汽車和工業控制領域繼續取得進展,優化其當地子公司;笙泉科技加強了在歐洲、東南亞、日本和韓國的佈局。 03 國內MCU廠商發展如何? 國內MCU廠商的發展大多首先切入性能要求較低的消費領域,然後向工業級切入,而車規產品,因在產品性能、可靠性、壽命等方面要求更高,因此通常成爲最後進入的領域。 部分MCU廠商產品的佈局情況 國內MCU廠商雖然很多已經進入車用領域,但目前多集中在較爲低端的應用中,車用32位MCU產品,國內公司還處在起步階段,目前已經有一部分廠商取得了成績。 兆易創新自2013年以來已成爲中國最大的基於ARMCortex-M的MCU供應商。2017年兆易創新的GD32MCU年總出貨量達到1億片,2021年已升至10億片以上。芯旺微車規級32位MCU產品已於今年實現了大規模量產,已成功與國內多家大型整車廠和國際Tier1(整車廠一級供應商)達成戰略合作,同時進入了韓國現代、德國大衆等海外車廠供應鏈體系,應用領域覆蓋車身、底盤線控、BMS、OBC、儀表、多媒體等領域。芯海科技32位MCU佔比由2020年的10%左右提升至2021年的40%左右,2022年一季度佔比50%左右,預計2022年全年這一佔比會進一步提升。 04 如何拿下32位MCU市場? 目前,全球的MCU市場仍由海外巨頭主導,面對已經有相當積累的MCU巨頭,單純靠價格優勢不是辦法,因此國內的MCU公司們也將目光對準了RISC-V。RISC-V架構具有低功耗、低成本、開源開放、可模塊化、簡潔、面積小和速度快等優點,國內廠商已經推出了一部分RISC-V內核的產品。 兆易創新發布了其首款基於RISC-V的32位通用MCUGD32VF103,並宣佈未來將堅持Arm和RISC-V兩種架構並行;核芯互聯憑藉着“高性能模擬、自研RISC-V架構、芯片敏捷設計方法”三大護城河在業內嶄露頭角;愛普特微電子全線產品均基於RISC-V架構內核研發,其2021年發佈的新品APT32F1023已累計出貨超一億顆,同時愛普特與阿里平頭哥達成深度合作,雙方計劃未來一年推出六大RISC-V芯片系列產品,主要面向的領域包括車載領域;中微半導體的ANT32RV56xx也是集成RISC-V內核的32位MCU,該系列芯片集成模擬外設並簡化設計;航順電子針對AIoT已推出一款M3+RISC-V雙核MCU,並會相繼的推出RISC-V內核、M4+RISC-V多核以及M33+RISC-V多核異構的產品。 除了打造產品的差異化,產業的其他環節也都“時刻準備着”。在設計人才方面,作爲國家培養國內人才措施的一部分,半導體相關專業的大學生開始學習設計和開發32位MCU原型,這一發展展現了國內半導體產學研融合的趨勢。在芯片製造方面,國內代工廠也已經實現14納米的量產。從下游市場來看,中國作爲新能源汽車最大的市場,對MCU產品的需求是旺盛的。 此外,從整個大環境來看,市場也對MCU廠商有利。防疫管控放開將對行業需求產生影響,業內人士普遍表示預計消費電子會率先受益。消費電子有希望從谷底反彈,帶動半導體整體需求的回暖,客戶和渠道積累的存貨將有機會釋放,預計到明年上半年庫存會達到比較正常的水平。對於國內MCU公司來說,未來是光明的。
32位MCU正當時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