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不發新車,我也能幹死你

@新能源BOT
2020 年 9 月 22 日,在加州弗裏蒙特工廠停車場舉辦的特斯拉年度股東大會+電池日活動上,伊隆·馬斯克第一次向外界吐露了困擾自己多年的煩惱: “從公司成立之初開始,設計和生產售價 2.5 萬美元這樣價格實惠的電動汽車,一直是我們的夢想。但直到今天,特斯拉還沒有一款真正實惠的汽車。” 但半小時後,這位喜歡一邊填舊坑,一邊畫新餅的“鴿王”就給出瞭解決方案: “從現在(2020年)開始大約三年,我們可以生產出很有競爭力的 2.5 萬美元電動汽車,它也會是完全自動駕駛的。” 2023 年,三年之約期滿,正當人們對更小、更便宜的特斯拉電動車期待值拉滿時,“鴿王”本色又顯:馬斯克沒有兌現承諾。 2023 年 3 月 1 日,在德州奧斯汀超級工廠舉辦的“投資者日Investor Day”上,特斯拉沒有公佈任何“2.5 萬美元電動車”相關信息,全球人民預設的“馬斯克大夢終圓,比亞迪驚聞坐起”的戲劇性場面,沒有發生。 不得不說,“預期違背”這件事,還是特斯拉玩得透,比吉利銀河高到不知道哪裏去了。不過細想,這是特斯拉公司史上首次舉辦面向投資者的公開活動,投資人無非關心兩件事:第一,降了什麼本,增了哪些效;第二,未來成長的潛力在哪裏。在這些方面,特斯拉的迴應完整而明確:提速儲能業務全球佈局,不斷優化車輛自身成本,提升造車過程效率。 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不推出 Model 2 ,並不代表特斯拉會停止對全球汽車工業持續性的“降維打擊”。在汽車產業的全面戰爭中,車型是公司底層邏輯最外顯化的表達。所以大衆感知最明顯,最感興趣,討論也最熱烈。但真正能左右戰場局勢的“轉折點”,是馬斯克對公司長遠發展的頂層設計。 沒錯,說的就是“宏圖篇章”。 是吹大牛嗎? 遲到整整 27 分鐘後,馬斯克終於登場,上臺第一件事,就是公佈:宏圖第三篇章(Master Plan Part 3)。 展開講講第三章前,先來簡單回顧下前兩章: 2006 年 8 月 2 日,馬斯克在《特斯拉汽車的祕密宏圖(不要告訴別人)》一文中首次披露了特斯拉第一篇章: 第一步:製造一款產量很小、價格昂貴的跑車(Model S/ X); 第二步:用跑車賺到的錢,製造一款產量適中、價格較低的車型(Model 3/Model Y); 第三步:用賺到的錢,製造大面積普及、價格親民的車型(Model 2); 第四步:提供太陽能電力產品(Powerwall)。 2016 年 7 月 20 日,馬斯克公開了特斯拉宏圖第二篇章: 第一步:創造驚人高效的、配備集成儲電功能的、美觀的太陽能板; 第二步:擴充電動汽車產品線,以覆蓋主要細分市場; 第三步:通過大量汽車行駛數據,開發出比手動駕駛安全 10 倍的自動駕駛; 第四步:汽車共享,讓你的車在不使用時爲你賺錢。 以 2023 年爲時間維度考量,第二篇章中的第一步通過 Powerwall 住宅儲能系統,Megapack 超吸電池及 Powerpack 儲能系統實現了;第二步在 Cybertruck皮卡、Semi 半掛卡車的橫空出世中實現了;第三步,通過 FSD 部分實現,“比手動駕駛安全 10 倍”仍在開發探索;第四步,受限於自動駕駛開發進度和各國法律法規制約,尚未實現。 馬斯克喜歡吹牛不假,但在特斯拉核心業務脈絡上,馬斯克從不吹牛。畢竟自動駕駛和汽車共享無法實現的黑鍋,很大程度上該由複雜多樣的各國法律來背。 宏圖第二篇章公佈 7 年後,第三篇章來了,核心主題是:讓地球走向完全可持續能源之路。 聽起來是個語境宏大且難以實現的“史詩級夢幻願景”,但馬斯克給出了五個相對具體的切入方向:第一,用可再生能源重新爲現有電網供電;第二,大面積普及純電動汽車;第三,在家庭、工業、商業領域,使用熱泵系統;第四,在工業領域廣泛應用氫能(馬斯克再次強調,氫氣應作爲工業生產能源供給源,而不是汽車);第五,可持續航運,電動飛機&船。 爲了實現以上願景,初步預估需要:240 TWh (太瓦時)儲能電池、30 TW綠色發電能力,10 萬億美金基建投資,全球 1/2 的能源需求,0.2% 的土地面積、2022 年世界 GDP 的 10% 。此前,特斯拉在儲能產業鏈業務的年複合增長率高達 60% 左右,接下來公司會加大全球儲能業務部署力度。 期間,特斯拉透露了一個未來車型上的彩蛋:未揭幕產品中,倒數第一個應該是具備 L4 級自動駕駛能力的 RoboTaxi;倒數第二個,是支持 L4 級自動駕駛的貨車 RoboVan。 風能、氫能、熱泵、電動飛機&船,誰能想到,特斯拉三大篇章宏圖願景的盡頭,是打造中國特色新型能源體系。 幹掉福特 無論是純電車的綜合產品力,還是全球產量(今天剛到達 400 萬臺里程碑),特斯拉早就幹掉了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汽車公司:福特。但這很明顯不能讓馬斯克舉起慶功的紅酒杯,因爲老馬的終極目標是徹底顛覆現有汽車的生產方式,大幅提升製造效率的同時降低生產成本,將生產規模擴大到極致。 有幾個既有數據供參考:特斯拉 Model 3 如今的生產成本比 2018 年時候下降了 30% ,下一代造車平臺有望將組裝成本降低 50% ,生產效率提高 30%,操作人員密度提升44%,生產佔地面積降低了40%,目標是每 45 秒造一臺車。按照這樣的降本速率,現價 22.99 萬的國產 Model 3 進入 20 萬以內價格區間,距離我們並不遙遠。 那特斯拉是怎樣革現有汽車組裝方式的命的呢?答案是合縱連橫,一次拼裝。 按照福特首創的流水線生產方式,傳統汽車在經過沖壓、焊裝、塗裝三步驟後,得到一臺有顏色、帶四門兩蓋的車身框架,然後將車門拆除,裝入內飾,再將前後橋、底盤、電池包等從下安裝完畢,再裝入座椅,前擋風玻璃、天窗,最後再把車門裝上。 至此,一臺完整組裝的汽車才能駛下裝配線。有沒有發現,裝配過程中,車門被裝卸兩次,降低了效率。 特斯拉的做法是,將細碎零件預先裝配到相應車身部件上,比如內飾板、控制按鈕先在車門上裝好,前排座椅和底盤裝在一起,後排座椅和後橋合在一起等,最後將所有前裝完畢的車身部件進行一次拼合,裝配完成。這樣,所有零件從頭至尾只用安裝一次,還可以同一時間操作不同部件,大大提升生產效率。並且,總裝階段就可以調用車內中控屏,顯示安裝狀態,減少總裝工人差錯率。 這個過程被稱爲“ Unboxed Process ”。 特斯拉將傳統汽車生產線的串行模式調整爲並行模式的同時,還增加了同時工作的人工或機器人數量,拉昇操作密度,提高空間時間效率。 在新型生產方式下,新款 Model Y的生產時間會縮短 40% ,製造成本會減少 50% ,該車和Cybertruck 電動皮卡都將在今年上市。 優化生產流程是生產規模擴大到極致的一個抓手,另一個抓手是從設計上改變汽車。 首先,整合電機,現有特斯拉電驅系統相比之前減重了 20% ,減少了 25% 稀有金屬的使用,比傳統驅動系統體積縮小 75%,下一代平臺的電機將不再使用稀土材料,減少75%碳化硅使用,總成本下降 1000 美元; 其次,升級低壓用電,將全車的低壓用電系統升級到 48V,實現一根電線串聯所有低壓用電器,降低線束用量和生產難度,提升製造效率; 然後,改造熱管理,重新設計熱泵產線架構,提高該產線的自動化率;最後,再一次精簡車內電路佈局,從特斯拉給出的 2012 年 Model S 、Model 3 和最新的Cybertruck 的車型內線束佈局圖對比可看出,馬斯克想幹掉傳統線束的心,從來都沒消停過。 用特斯拉的話來說就是“用更快的速度,生產更多的汽車”。 從實際表現看,特斯拉第一個 100 萬臺耗時12年,第二個 100 萬臺用了 18 個月,第三個 100 萬臺用了 11 個月,第四個 100 萬臺只花了 7 個月,這個時間仍在繼續縮短。目前,特斯拉在全球有四座超級工廠,分別是加州Fremont超級工廠(美國)、得州奧斯汀超級工廠(美國)、上海超級工廠(中國)和柏林工廠(德國)。未來,特斯拉還會繼續修建新的工廠,但墨西哥新工廠並未提及太多細節。 如果未來特斯拉真的只花 45 秒造一臺車,亨利·福特活過來看了也得跪。 爲了實現 2030 年 2000 萬臺產量的目標,特斯拉還努力加強了供應鏈的垂直整合程度。在 Model S/ X 上,一級供應商零件數量是 3400 個,二級供應商零件數量是 2100 個。到了Model 3/Model Y 上,一級供應商零件數量降低到 2100 個,二級供應商零件數量降低到 1900 個。 寫在最後 作爲一場精準“狙擊”投資者的會議,特斯拉沒有將重點放在汽車產品的信息和細節上,而是將對未來發展的思考,以及由此衍生藍圖與路徑進行了毫無保留地展示。對普通用戶來說,沒有 Model 2,很難提起興趣。這也難怪有用戶在社交媒體上調侃稱:到目前爲止他們沒有提到我表格上所預期的,將目標價下調 25 %。討論這麼多數據和軟件幹嘛? 馬斯克只好尬回:“呵呵”。 看完這場長達 4 小時的發佈會,筆者深刻感受到了一點,那就是:對特斯拉來說, downsize 就是一切。降低能耗、精簡流程、去掉稀土元素、減少線束、連接器、保險絲,減小體積、重量,移除使用率超低的配置(比如天窗),縮短軟件迭代時間…… 目之所及的地方,特斯拉都在瘋狂做減法。以至於有媒體爆料,馬斯克曾詢問員工“Model 2 有必要配備方向盤和踏板嗎?”,足以展示老闆對極致精簡的深切渴望。 不過話說回來,這要是減到最後,把馬斯克自己也給減了,誰還來代表$特斯拉(TSLA)$ 登臺發言呢?已經可以自生產的人形機器人 Optimus ,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來源:虎嗅 作者|李文博 編輯|周到 頭圖|視頻截圖
特斯拉:不發新車,我也能幹死你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Report

Comment

  • Top
  • Latest
empty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