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6
消費者以退單威脅店家:狂飆的極兔,李傑初心難守
@螳螂观察:(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文|螳螂觀察 作者| 葉小安 你還用極兔嗎? 在電商平臺享受百億補貼,不斷買買買的用戶,最近可能會有這樣一個疑惑: 極兔,怎麼這麼慢,還越來越難用了? 之前朋友向筆者吐槽,網購五六年,沒丟過幾次快遞,唯一丟三次快遞,全是極兔弄丟的。 別家丟件是意外,極兔是百分百丟! 回想起在電商平臺買過的幾個包裹,極兔發貨但似乎也沒遇上丟件,無非物流慢一點。 莫非,她就是那個丟件“天選之子”? 今年春晚,極兔還風光滿滿,登上多個小品節目,同時攜手梅西向大家送新年祝福,怎麼一下遭到大家嫌棄? 發極兔,我就退單 你好,請問店裏是發什麼快遞? 如果發極兔,麻煩不要發貨了,我自己退款。 小肖抱怨地說,“現在在網上買東西,第一句就是問商家發什麼快遞,是極兔就不想買,再找另一家下單。已下單的,還未發貨就直接退款。” 實際上,拒絕用用極兔的小肖並非個例。 瀏覽某電商平臺的某些商品的評論區,時不時會冒出一個“發極兔直接退”“發極兔就差評”“發極兔**”的“激進”購物者。 小紅書內,也存在不少拒絕使用極兔物流的用戶。 搜索‘極兔’關鍵詞,小紅書內出現不少“極兔快遞怎麼投訴”“極兔快遞什麼時候倒閉”“pdd千萬別發極兔快遞”“極兔,你有事嗎?”等推文。 其中一位網友吐槽,“之前遇上三次丟件情況,都是極兔弄丟的。有一次電話諮詢快遞員是否找到包裹,態度惡劣甚至罵人。”現在電商平臺購買商品前,她同樣形成優先詢問商家發什麼快遞的習慣。 似乎在網購前,這些用戶都形成了一個新習慣。即挑選一件商品下單前,必會詢問商家是否發極兔快遞?或是能不能指定其他快遞? 若不能只發極兔又不能指定其他快遞,他們則會選擇直接退款;而已經發貨的訂單,依舊會直接退單,或後續差評。 當然,這些用戶並不是電商大戰請來的黑粉,也不是物流公司的僱傭來的水軍。 爲何她們不用極兔,還越來越討厭極兔了? 物流慢,忍了 態度還“慢”,怎麼忍? 在創立極兔前,李傑曾任職OPPO印尼總經理、CEO。多年手機產業就業經驗,讓李傑深知供應鏈鏈條的重要性,爲解決當時OPPO在東南亞市場運輸鏈條問題,李傑萌生出自建物流的想法。 起初,李傑搭建起J&T運輸渠道鏈,推出了“遲到必賠”的發展戰略,這讓J&T在快遞業並不發達的東南亞地區迅速積攢了口碑,市場份額大增;2018年,J&T正式命名爲“極兔快遞”,秉承“客戶爲本、效率爲根”的宗旨。2019年,極兔衝進中國市場,同樣強調“客戶爲本、效率爲根”原則,並以低價策略迅速佔據國內市場。 強調快與必賠服務的極兔,卻一步步走向口碑拉胯的境遇。 小肖說,“我不用極兔是因爲它慢!” 之前在某平臺買過多次物品,但一到發極兔快遞,要麼物流公司攬件慢,要麼就是到站點了能拖上一兩週都不配送。2021年年初,買過一個日式的飯盒,商家第二天就發貨了,可是極兔快遞運了整整一個月纔到。 以爲這是個意外,小肖年前下單一雙鞋子,未指定商家發除極兔外的其他快遞,商家發貨很快是極兔物流攬收,但過後一直未有物流信息,等到過年回家買過了一雙新鞋回到工作城市後,這雙鞋子還未有物流信息,最後小肖還是選擇了退款。 不止小肖,黑貓投訴有關極兔物流滿情況比比皆是。據黑貓投訴數據,極兔速遞投訴量已達到19822條,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極兔速遞物流慢”,“快遞處理極度敷衍”,“多次去網點尋件未果,快遞員不派送”等問題。 還好,小肖經歷過的只是物流慢的情況,若遇上春節或疫情等不確定因素耽誤時效,大家也能體諒。 但是,慢還丟件,打網點電話無人接,客服態度還敷衍、要求賠償無人理,這怎麼忍? 小紅書網友小徐,年前郵寄一些土特產回家,從山東寄到天津,2月5號上午9點郵寄出,6號達到天津,物流卻在分揀過程中出現問題,到達天津A網點後又折回B網點,之後一直滯留在B網點,一週時間都沒動靜。 由於是新鮮土特產,小徐比較着急家人早點取到包裹,期間多次致電極兔客服,開始客服態度親和,說已記錄在系統,24小時內會回電處理。 24小時後卻未有人回電,小徐接連三天電話催促,客服態度開始變得推脫,一會說是分揀錯誤,一會又說是人工原因,並未給出一個包裹滯留的明確原因,同時小徐不斷撥打B網點的電話,未有人接聽。 最後小徐只得撥打12305郵政專屬熱線,同時在官網上進行投訴,客服才主動回電處理,承認丟件,同時與之商量最終賠償318元,離譜的是,賠償完還有人聯繫小徐進行賠償! “瘋狂找他時,無人理,賠償完不找了,他又來找你噁心你!但到現在我都不知道包裹爲何滯留,網點電話爲什麼不接?”最後小徐憤怒又疑惑道。 不止是小徐,可可去年4月4號,下單了一盆鮮花,12號纔到,期間物流在廣州、花都、從化三地不斷往返,撥打網點電話也是無人接狀態。 11號,可可無耐心了直接選擇退款,但商家急了聯繫物流客服,包裹立馬在12號到達站點,取貨後包裝箱卻已破裂,最重要的是鮮花已枯萎。 “最受不了的是,商家備註鮮花加急,物流也明明知道是鮮花,卻給我拖時間!還不接電話!商家催促了也沒用。”最後可可也憤怒道。 實際上,用戶經歷一次物流慢、丟件等情況,都還能容忍,只要物流方最終處理結果得當。但在面對一次次物流慢,還丟件,客服服務態度不佳的情況下,用戶纔會逐漸對一家物流企業失去了耐心。 根據Chnbrand 2022年中國顧客推薦度指數SM(C-NPs) 快遞服務推薦度排行榜中,極兔速遞得分僅爲-22.8,排行第八位,墊底的是極兔去年收購的百世快遞。 由此可見,態度“慢”,纔是消費者真正抵制極兔的原因所在。 高達1300億元估值的“兔子”, 卻難收場 丟件又遇上客服是很糟心。 但對商家而言,極兔多香啊,郵寄個快遞最低價才8毛! 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2021年,極兔常以當地快遞30%-50%左右的低價模式吸引用戶,發貨價格最低做到8毛錢發全國。 況且,如今還有大部分消費者並沒遭受過這種物流慢的情況,選擇什麼物流配送,當然是以價低的優先,因此如果客單價低、優惠力度太大,電商平臺容易選擇極兔承運。 這意味着,極兔物流再慢、口碑再差,只要補貼大戰足夠香,消費者似乎無法逃離被極兔“狙擊”的命運。 不過,市場真的需要這種低價快遞? 經過多年菜鳥系與“三通一達”的競爭以及國內物流政策的推進,整個快遞業對於丟件投訴等問題處理是有明顯進步的,但靠低價競爭的極兔,極有可能會拉歷史倒車。 一方面,極兔花了過多的成本壓低快遞單價,這也意味着平臺的物流時效性與服務自然就無法全面保障,最終消費者權益還是沒保障,出現上述消費者集體抵制極兔的情況。 另一方面,當極兔體量足夠大,大到能併購同行,影響行業競爭格局的時候,消費者和商戶利益同樣無法保障。 好比,互聯網千團大戰時期,你能享受到三、四元就能飽餐一頓的低價外賣。 如今,你有沒有發現外賣越來越貴? 點份單人款麻辣香鍋,最低二十好幾,加上底料和配送費,分分鐘三四十,堂食雙人餐可能才這個價格。平臺還不斷給你推着減免券,會員券不斷吸引你下單,但是一通券折扣下來,平均每單的單價依舊高。 想想,外賣市場競爭已成定局,美團以六成以上市場份額霸佔市場,餓了麼僅三成完全無法與之競爭。因此,也到了美團重新制定遊戲規則的時候,爲賺回之前補貼大戰時期的投入成本,其可以將平臺佣金拉高,來進行盈利。 目前極兔已成功收購了百世,今年下半年還計劃在港上市,如今估值已到1300億元。而當體量更大可以壟斷行業的時候,用戶和商戶被收割的時候也就到了。 本質而言,通過低價吸引用戶,以此擴大市場份額進一步併購同行的舉措,是一種惡性競爭的手段。但快遞市場需要的是鮎魚,不需要這種惡性競爭產生的裂變。 鮎魚效應大家都懂,鮎魚在攪動小魚生存環境的同時,也激活了小魚的求生能力,大企業進入一個行業,會激活行業玩家動力,加速行業發展及標準的制定。但通過惡性競爭產生的裂變效應,是會讓企業收益增值,但這種手段並不利於整個行業的長期發展。 未來,極兔這個低價的裂變遊戲,最終只會讓同行更爲排斥,用戶更爲逃離。若只有這個故事可講,極兔跑第一,李傑的物流夢,也可能只是一場夢。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此內容爲【螳螂觀察】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覈實版權歸屬,不作爲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繫。 •泛財經新媒體。 •微信十萬+曝文《“維密秀”被誰殺死了?》等的創作者; •重點關注:新商業(含直播、短視頻等大文娛)、新營銷、新消費(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區塊鏈等領域。
消費者以退單威脅店家:狂飆的極兔,李傑初心難守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