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性!確認爲二次感染!張伯禮最新發聲

來源:健康時報  中國新聞社

3月2日

上海市靜安區的

林霞(化名)告訴記者

“我女兒在去年12月中旬陽康

今年2月中旬出現發熱、

咳嗽、嗓音嘶啞的情況

做了兩次抗原檢測都是陽性

現在還是咳嗽。”

“目前,國內外的流行病學資料都表明,新冠陽康後6個月內特異性免疫水平處於較高水平,這個階段二次感染的可能性小。從羣體水平看,大暴發後6個月內一般不會再次暴發,當然也有例外的可能性,如新冠病毒發生大的變異,但從個體看卻不能完全排除二次感染的可能性。”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趙衛表示,尤其是一些免疫力較弱或免疫反應不持久的人羣,包括免疫缺陷人羣、有基礎病人羣等,另外還和進入體內的病毒量有關,如果一次性進入體內的病毒量大,也會更容易發生“二次感染”

資料圖

“感染新冠後6個月內抗體處於較高水平爲何會二次感染?”“二次感染後是否會加重身體負擔?”“再感染風險有多高?”近日,不少人對二次感染存在擔憂。

不少人擔心,經歷過二次感染後會給身體帶來更沉重的負擔。對此,趙衛解釋,過去有一種擔心,二次感染新冠的症狀會比首陽的症狀重,但從目前的臨牀觀察看,這種情況並沒有出現,“由於陽康後身體提升了對新冠病毒的抵抗能力,再次感染後症狀一般會減輕。即使是有免疫逃逸能力的變異毒株再次感染人體,只是使病毒感染人體的可能性增加,一般並不表現爲症狀加重的情況。

“有了陽康的經歷,相信大家對再感染都會保持更加淡定的心態,聽從防疫部門的提示和指引是正確應對再次感染的好方法。考慮到目前疊加流感的形勢,建議公衆繼續保持密閉場所戴口罩、勤洗手和開窗通風、保持社交距離和咳嗽禮儀等衛生習慣。”趙衛說。

專訪張伯禮:還會出現疫情高峯嗎?新冠後遺症如何治療?

當前,新冠疫情走勢、二次感染、新冠後遺症等仍是人們關心的話題。中新社“兩會·面對面”邀請到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解答疫情相關熱點問題,並分享其對中醫藥傳承、創新與發展的看法。

訪談實錄摘編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國還會出現新冠疫情高峯嗎?

張伯禮:感染之後抗體保護期一般在3個月到6個月之間,免疫力好的人,可以保護6個月以上;免疫力差的人,可能3個月以後保護率就下降了。在3到6個月之內,我們是相對安全的。中國剛剛經歷一次疫情高峯,會不會有下一波疫情發生,下一波是什麼時候出現,現在很難準確預估,關鍵還是密切監視病毒毒株變異情況及傳染性的變化,認真做好這方面的監測,但即使有病毒變異發生,大概率也不會發生大規模傳染的情況。同時,也提醒高齡有基礎病的人認真做好強化免疫接種,脆弱人羣繼續戴好口罩、做好防護。

中新社記者:如何預防二次感染?

張伯禮: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概率主要與人體免疫水平、病毒株變異以及後期個人防護有關。相較於早期變異株,奧密克戎家族的毒株可以引發更多的突破性感染和重複感染,能夠逃逸感染過新冠病毒後康復人羣體內的抗體。雖然尚未有大樣本人羣證據顯示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後持續免疫的具體時間,但在新冠病毒感染後,人體免疫系統已在發揮作用。當前臨牀觀察,感染後3到6個月內發生新冠病毒二次感染的概率還是比較低的。

病毒發生變異和重組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預防感染或二次感染最好的辦法仍是落實好防護措施,包括戴口罩、注意手衛生、勤通風、保持社交距離、注意休息等,最好的預防是調節好自己身體的狀態,保持較好的免疫抗病能力。感染轉陰後仍有持續症狀者也可適當服用中藥來改善症狀,促進儘早康復,調節免疫力,降低再次感染風險。

中新社記者:新冠後遺症具有哪些臨牀表現?應如何治療?

張伯禮:感染新冠病毒轉陰後患者,仍然存在短期和長期的症狀,成爲需要重視的公共健康問題。我們團隊近期聯合全國多家醫療機構對新冠病毒感染後康復(轉陰)患者展開線上調查,共收集全國21012例患者的信息,結果顯示17.46%的新冠患者康復(轉陰)一個月後(5至8周)仍具有一系列症狀,排名較前的康復一個月後持續症狀依次爲:咳嗽、乏力疲倦、善忘、睡眠不實易醒、入睡困難、氣短等。因此新冠感染轉陰後,仍可能有三個月內的短期症狀,三個月後的長期症狀。這些症狀隨着時間延長和有效干預,逐漸減輕、消失,有長期症狀的是極少數的。

中醫藥在新冠康復階段也得到廣泛應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們在2021年1月指導石家莊中醫藥疫情防控期間提出了早期康復、綜合康復、自我康復的原則,並研製了新冠康復用藥清金益氣顆粒作爲院製劑推廣使用。在2022年天津暴發疫情後,首次提出將新冠後症狀分爲短期和長期,把研究和干預的重點放在3個月以內,將能更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少新冠後遺症的發生。我參與制定的《中醫藥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核酸/抗原轉陰後常見症專家共識》在今年1月發佈,其中提出的相關治療建議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中新社記者:目前在部分公共場所仍需要佩戴口罩,您認爲具備哪些條件才能真正迴歸到疫情前的生活狀態?

張伯禮: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包括:病毒的毒力和致病性的下降,目前奧密克戎變異株已經呈現了這種狀態;社會人羣的免疫水平,形成有效的屏障,能夠防止重症和死亡的發生;具有有效的藥物,中國的中藥已經被證明是有效的,同時也有新的治療藥物已經面世;同時中國疫情防控的應急指揮系統、基層疫情處置能力和機制也日趨通暢完善。總體來說,三年的抗擊疫情,中國在這些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進步,已經逐步具備了恢復正常生活的條件。

中新社記者:隨着時代發展,中醫藥發生了哪些變化?仍面臨哪些問題?爲傳承與創新中醫藥,您及團隊做了哪些努力?

張伯禮:中醫藥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的哲學思想、理論基礎相對穩定,這些理念雖然古老,但不落後,有些已經成爲現代醫學的前沿,如天人合一、整體觀念等。而具體看病的技能方藥幾乎每個時代都在變化,這些不斷變化的證候方藥就是推動中醫前進的內生動力。以冠心病爲例,其“本虛標實”的核心病機不變,但其病機中的“本”和“標”卻隨着時代的變遷和地區的差異而不斷變化,證變治亦變,方藥也變,學術一直在進步中。

中醫藥現代化的不斷推進,使中醫藥領域發生了巨大變化。目前,中醫藥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需要傳承精華,推動守正創新。中醫藥的臨牀證據和藥材質量,是中醫藥傳承發展的兩個瓶頸。我們團隊致力於將中醫藥原創思維與現代科技結合,用現代科學技術闡釋中醫藥的科學內涵,在中醫診療客觀化、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創新中藥研製、中藥大品種培育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我們開展了全國第一個中醫循證醫學的研究,圍繞提高中醫藥的臨牀療效和提供中醫藥臨牀優勢的高質量證據,旨在說明白、講清楚中醫藥的臨牀療效和機制。此外,提升和保證中藥材的品質與功效,讓老百姓用上放心的藥,也是我們正在努力的方向。

中新社記者:您對於學習中醫的年輕人有何寄語?

張伯禮:我希望他們增強文化自信,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代表,幾千年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總結了確有療效的防病治病養生保健的經驗,殊爲寶貴,值得傳承創新發展。

從具體學習方面,希望注重在臨牀實踐中自覺建立起中醫思維。按照西醫的思維使用中醫中藥,將永遠體會不到中醫的真諦。比如,西醫不會考慮呼吸系統疾病與大便通暢與否有什麼關係,但中醫則認爲“肺與大腸相表裏”,也就是說,肺與大腸通過經脈的相互絡屬,構成表裏關係,二者在發病過程中互相影響、緊密相關。例如,我們在救治新冠感染重症患者中,某些上了呼吸機但氧合水平上不去的患者,往往大便不通,中醫會採用通腑以瀉肺的方法,大便一通,腑氣一降,肺的宣肅功能正常,氧合水平明顯提高,呼吸系統的症狀也明顯得到緩解。這就是中醫臨牀思維的一個案例。因此,學好中醫提高療效,必須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用中醫思維去認識疾病、處方用藥。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Report

Comment9

  • Top
  • La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