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摳”出來的競爭力

2022 年,特斯拉全年單車毛利率爲 28.5%,國內造車新勢力蔚小理這項數據分別爲 19.1%10.4%9.4%

再看一組更有對比效果的數據:

被稱爲「全球最賺錢車企」的保時捷,2022 年交出總營收 367.3 億歐元、單車毛利率 18% 的成績單。這相當於去年保時捷每賣出一輛車,平均淨賺約合人民幣 16.5 萬元。​

相比之下,保時捷的平均單車價格爲 12.5 萬美元,而特斯拉是 5.44 萬美元

兩組數據均表明,特斯拉是全球範圍內最賺錢的車企,而特斯拉的賺錢絕技可以用一個詞概括——降本

特斯拉硬件設計工程副總裁 Pete Bannon 將特斯拉的降本過程比作剝胡蘿蔔:

「剝一下不會有任何效果,但重複下去就會產生巨大影響,比如通過製造方式、垂直整合等技術革新,特斯拉的 BOM 成本已經從 2017 年的 8.4 萬美元降爲 3.6 萬美元。」

但這顯然還不是特斯拉想要抵達的終局。

在 3 月初特斯拉投資者日上,特斯拉宣佈下一代車型平臺的成本會降低 50%,這也意味着特斯拉新平臺的成本或將降至 1.8 萬美元以下(約合人民幣 12 萬元)。

本質上來說,系統性降本能力是一家車企的底層核心競爭力,就像特斯拉 CFO Zack Kirckhorn 所說:

「在這個行業,你對成本的管控,將決定你的生死存亡。」

「特斯拉第三代平臺可以製造更小、更便宜的汽車,其生產成本和難度大約是我們 Model 3 的一半,」馬斯克近期在摩根士丹利會議上說道。

01、12 萬元的成本,特斯拉還要再「瘦身」

長遠來看,揮舞着價格屠刀的特斯拉,也得通過降本增效控制自損率。

Zachary Kirkhorn 認爲,特斯拉還將從設計層面繼續減少生產成本,過去在動力總成系統方面,對於某些原材料進行了數量和性能方面的過度囤積,2023 年的目標是在第三代平臺上減少這方面的成本。

根據現有的信息,我們提取了特斯拉第三代平臺關於「動力總成」的核心信息:

  • 不再使用稀土材料

  • 減少 75% 碳化硅原材料

電驅系統作爲新能源時代的發動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比亞迪汽車工程研究院副院長凌和平認爲,作爲新能源汽車最核心的系統,電驅系統整個成本大約佔到新能源汽車的 10%。

目前新能源汽車搭載的是永磁同步電機(含稀土)、無磁感應交流異步電機(不含稀土)兩種電動機。

國內某電驅動供應商的相關負責人透露,使用稀土永磁材料,電機效率可以達到 97%,不用稀土雖然只能做到 92%,但成本可以減少 10%

除了特斯拉之外,日本和歐洲車企也在試圖擺脫稀土永磁同步電機,比如寶馬、奧迪、日產、馬勒都開始研發、生產勵磁電機。

稀土元素是電動汽車供應鏈中的一個爭論焦點,美國所使用的稀土幾乎全部依賴進口。

相比之下,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稀土儲備國,2020 年國內稀土儲量爲 4400 萬噸,佔比超過全球三分之一,而在稀土產量上,中國佔據全球產量的比重更是保持在 55% 以上。

對於特斯拉而言,減少甚至不使用稀土,無論成本上還是供應鏈都是更優的方案,從 2017 年-2022 年,特斯拉 Model 3 驅動模塊的稀土使用量已經減少了 25%。

除此之外,特斯拉的另一個抓手是通過創新核心零部件的原材料降低成本。

目前,新能源汽車在傳動系統中碳化硅已經成爲主要原材料之一,其耐壓能力強、效率高的優勢,能夠使純電車型的 NEDC 續航里程提升 4%-5%,同時降低電池端和冷卻系統共計 4000 元-5000 元的成本。

簡而言之,碳化硅是一個增效、降本的半導體材料,但特斯拉爲什麼選擇大幅度降低碳化硅原材料。

按照規劃,特斯拉將逐步把碳化硅使用場景擴展到 OBC、充電器、快充電樁等,相當於平均每兩輛特斯拉就需要一片 6 寸 SiC 晶圓,而如果以年產能 100 萬輛 Model Y 爲例,特斯拉一年需要超過 50 萬片 6 寸晶圓。

截至 2022 年底,全球 SiC 晶圓總年產能在 40 萬-60 萬片,這也意味着,單特斯拉一家就能消耗掉當下全球碳化硅總產能。

另一方面,SiC 晶圓成本雖然已經降低了 55%(單價 6000 元),但對於硅材料依然存在近 5 倍的差價。

減少 75% 碳化硅原材料是什麼概念?

以搭載意法半導體的 Model 3 爲例,特斯拉可以做到將 SiC MOSFET 數量從 48 顆減少至 12 顆,芯片面積減少 75%,以及接近 10% 的成本下降。

簡而言之,馬斯克口中「下一代平臺的生產成本將比現有第二代平臺降低 50%」,本質上其實是特斯拉通過每個環節的技術創新,帶來 1000 美元或者總成本 10% 的降本所疊加而成,包括不使用稀土材料、減少碳化硅原材料、簡化線控、優化電池包尺寸等環節。

02、45 秒造一輛車,馬斯克等了 11 年

當生產端的降本做到極致,便會引發整個生產模式發生質變。

在過去的兩年時間內,特斯拉一直沒有投產新車,而是在不斷的擴展產能,經過兩年的不懈努力,特斯拉已經有四座工廠投產使用,而這些工廠在滿產的情況下,可以實現 260 萬輛以上的年產量,接近傳統豪華品牌寶馬、奔馳總產能。

特斯拉的製造效率是毋庸置疑的,短期內幾乎難逢棋手。

但市場的擔憂在於,這家以效率著稱的新創車企,還有持續創新的能力嗎?

特斯拉最早造出了讓消費者廣泛接受的電動車型,產品的獨特性、較高的性價比是其近年來銷量長紅的根基。

這與一百多年前福特推出 T 型車類似,通過改進生產方式,革命性地拉低了汽車成本並稱霸市場。

首創流水線生產法之後,福特汽車年產量從 1 萬輛飆升到 10 萬+輛,而其它品牌汽車動輒兩三千美元一輛,福特只賣 850 美元,1927 年推出的福特 T 型車,售價更是低至 290 美元,福特在美國的市場佔有率接近 50%。

手握創新、品牌溢價、規模效應是福特上次行規模呈幾何級數增長的三張「王牌」,但福特的教訓是,只追求效率、忽視消費者需求,最終在市場中失意。

特斯拉不至於像當年的福特那樣極端,「十幾年固守一款車」、「甚至不願意生產黑色之外其他顏色的車型」,但它也的確是當下產品製造效率最極致的車企。

「用更少的零部件與更多的軟件」,這是馬斯克在建設 Model S 產線時提出的目標。

特斯拉車輛工程副總裁 Lars Moravy 和首席設計師 Franz 透露,在 2008 年,由於並無生產製造經驗,除了多數零部件爲了降低成本自己開發之外,減少零部件也是馬斯克的主觀意願。

比如 Model S 在車內嵌入了一個 17 英寸的觸摸屏,將原本汽車中的空調調節、車內娛樂設備調節等功能集成到一個屏幕中,除了應急燈等法律要求保留的實體開關,其他數十個按鈕都被淘汰。

2012 年,特斯拉開始研發的 Model X,採用鷹翼門設計使其更像一個藝術品,但製造難度極大,馬斯克也曾坦白特斯拉在 Model X 上犯的最大錯誤就是設計了太多複雜功能。

2016 年,在建設 Model 3 產線時,特斯拉轉變了思路,將設計、工程和製造三方面進行合併統一推進,Model 3 的總裝步驟從 2017 年的 198 個減少到了 2020 年上半年的 43 個。

2019 年,Model Y 採用的一體壓鑄技術的靈感,來自馬斯克辦公桌上的一輛鋅合金玩具車,這家玩具廠在 1950 年代就用壓鑄方式製造這種玩具車,幾秒鐘就能造出一輛玩具車,一臺鑄造機每天能造 7000 輛,而馬斯克就想用這種造玩具車的方式造車。

經過這些年的嘗試,特斯拉首次公開第三代平臺「一次性組裝」的造車模式,首先減少汽車零部件數量,採用一體化壓鑄,並且特斯拉認爲車的底盤就應該是車的一部分,電池就是底盤的一部分(CTC 技術),將座椅放在底盤上是最合理的方式,然後將車頭、車尾還有帶座椅的電池底盤同時組裝上零部件。

具體來說,就是將序列組裝和同步組裝進行結合,把一條流水線拆成了幾條流水線,同步作業。

Zachary Kirkhorn 透露,在新一代生產製造模式下,新款的 Model Y 的生產時間還可以縮短 40%,製造成本減少 50%。

據海外機構 Caresoft Global 拆解車輛發現,特斯拉的 ModelY(不包括電池)相比同類競爭對手至少具有 3000 美元的成本優勢。

這也意味着,Model Y 如果投放到第三代平臺生產,至少還能夠降低 3000 美元的生產成本。

特斯拉首席財務官扎卡里·柯克霍恩表示,2023 年,特斯拉單車平均價格依然會超過 4.7 萬美元,毛利率也會維持在 20%以上。

從創新理念上看,馬斯克的招數很好理解:

  • 一是能去掉的零部件堅決去掉;

  • 二是不能去掉的零部件,想盡辦法把它們聚合成一整塊,不然就想盡辦法找到更好更低成本的替代品。

把工廠當作產品去打磨,這也說明特斯拉最重要的產品不是產品,而是製造汽車的方法。

從電池到汽車、從消費者到產業、從技術到流程,降本是特斯拉所有能力最集中的體現。

03、成本控制能力,新能源時代的定價權

2023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開局,是以價格戰的方式展開的。

截至目前,國內已經有超過 40 個汽車品牌參與到這場價格戰,調價的車型超過 86 款,包括純電、混動,以及燃油多種不同車型。

成本是價格的根本決定因素,與其說是價格戰,倒不如說是一場成本戰。

在 2022 年財報電話會上,何小鵬認爲一家企業要有超強的成本控制能力,這也將會是小鵬汽車接下來要贏得競爭的核心能力。

與此同時,李想也將今年的毛利率目標定爲 20%,認爲這是一家幾千億營收的企業健康而又良心的毛利率,而李斌則是希望今年四季度實現盈虧平衡的目標。

成本戰該如何打,不同公司有不同解法,但總體上是摸着特斯拉過河。

比如何小鵬之所以大談成本控制,背後一個原因是爲了實現更大的規模,畢竟成本控制是實現規模的第一要義。

以弗裏蒙特工廠 Model 3 爬坡過程爲例:

2017 三季度 Model 3 開始交付,但受生產效率和電池產能制約影響,Model 3 爬坡進程不及預期。

2018 年一季度,Model 3 產線仍處於負毛利狀態。2018 年三季度,Model 3 生產效率提升,周產量爬升至 5000 輛,毛利率提升至 20% 左右,當季交付 56065 輛 Model 3。

量產規模擴大後,單車折舊/攤銷成本由 2017 四季度的 1.56 萬美元下降至 6002 美元,汽車業務毛利率回升至 25.5%。

折舊攤銷和可變成本的下降能夠實現規模效應最大化,是單車毛利實現躍升的關鍵。

截至 2022 年,特斯拉的汽車業務毛利率爲 25.9%,如果按照特斯拉爲了實現今年 30%-40% 的增長目標,主動抹平毛利率的話,特斯拉在全球範圍內特斯拉還有 17% 左右的降價空間。

作爲對比,特斯拉 1 月份的這一「刀」,特斯拉的最高降幅才 13.5%。在這一場價格戰中,特斯拉始終掌握純電市場的定價權。

在新能源汽車企業中,唯有特斯拉和比亞迪展現出了巨大的成本控制優勢,背後的原因離不開兩家企業都保持着核心部件的高自主率——不管是通過對供應商的管理,還是通過自供。

反觀其他自主品牌,在面對包括電池、智能化系統、芯片等新的供應商時,以往成本控制的工具開始失靈,這就是部分車企在銷量上早已跨越了所謂的生死線,但賣一臺、虧一臺,越賣越虧的狀況確始終得不到好轉的原因。

以低價佔領市場、用低成本保障毛利潤率,特斯拉的如意算盤是 Model 3/Y/Q「三管齊下」。

2.5 萬美元的新車雖然還未出現,但特斯拉的成本控制能力,已然在業內種下幾分忌憚。

一個現實的情況是,阿維塔 11 將在 3 月 24 日上市單電機版本車型,拉低售價門檻,比亞迪漢 EV 起售價已經下探至 20.98 萬元,而海豹工信部申報的新款長續航車型動力縮水 60Kw,預計其售價將下調至 24 萬元。

另外有消息稱,小鵬 P7i 還有一款磷酸鐵鋰版車型拉低入門款價格。

這般架勢就是像:「要麼趕在特斯拉前面出手,要麼等着特斯拉先出手。」

參考資料:

特斯拉超級流水線進化史https://mp.weixin.qq.com/s/3fIQpZSYCdqjapfCr3cxlQ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Report

Comment6

  • Top
  • Latest
  • 奥龙
    ·2023-03-24
    全球最会赚钱的车企?
    Reply
    Report
  • haiwae
    ·2023-03-24

    [财迷] [财迷] [财迷] 

    Reply
    Report
  • Theobald Gilbert
    ·2023-03-24
    期待更低入门款的车型。
    Reply
    Report
  • Daphne Daisy
    ·2023-03-24
    特斯拉依旧是新能车之神。
    Reply
    Report
  • Bess Godwin
    ·2023-03-24
    只有降本才可以有降价的空间。
    Reply
    Report
  • 龙之星辰
    ·2023-03-25
    6
    Reply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