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下週灰度測試?個人養老金正式落地“倒計時”

@中国基金报
中國基金報記者 方麗 陸慧婧 見習記者 周倬睿 隨着首期個人養老金基金名錄及銷售機構的披露,個人養老金業務正式落地進入“倒計時”。 中國基金報記者瞭解,目前關於個人養老金的各項業務都在以極快速度推進,尤其是中登公司已要求基金公司加快系統測試,並進行灰度測試,甚至Y分額有可能下週將在各大基金公司直銷平臺或者代銷平臺上線。 不僅如此,各大基金公司還在緊鑼密鼓籌備個人養老金業務的落地計劃,從系統、人員、產品、投教等各方面開足馬力,加速佈局養老業務,迎戰這一“萬億級”藍海。 進行灰度測試 整體上線在即 目前關於個人養老金的各項業務都在以極快速度推進。 據中國基金報記者瞭解,中登公司日前已要求基金公司加快系統測試,下週或開始進行灰度測試,將個人養老金業務的實際業務在各個環節跑一遍全流程,保障未來個人養老金業務的順利實施。 業內人士預測,若灰度測試完成,可能下一步就是正式在直銷或者代銷系統上線,這也意味着投資者或能通過個人養老金賬戶購買養老FOF基金“Y份額”。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目前正在提交灰度測試申請,行業內已經有不少基金公司獲得許可。這一灰度測試是基金公司、中登公司、銀行等銷售渠道的多方生產環境測試,而在灰度測試上所有交易都是真實的。 “我們公司目前正在做一系列的準備工作,若一切流程順利,下週或在公司APP及其他三方代銷平臺,試運營個人養老金基金業務。”據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一旦試運營開始,下週有投資者就有可能通過個人養老金賬戶購買到養老基金“Y份額”。 另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人士表示,目前公司直銷平臺已經接到了中登通知,預計直銷平臺在下週一會上線個人養老金的板塊,準備本週末加班趕工一些技術上的問題。 “原來大家預期是12月份正式實施,按照現在的節奏可能比預期中更快,目前各家基金公司還只能處於灰度測試階段,測試申購贖回等‍‍各個環節流程,最後還得等最後的正式文件落地,才能進入公開發售階段。”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告訴記者。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基金公司直銷平臺已經完成部分銀行系統對接,但是目前銀行端的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具體如何開設還不得而知,上線進度也還待銀行通知。 還有多家大型基金公司人士表示,目前公司正在準備上線相關功能,但一些開立養老金資金賬戶細節還沒有明確,還要等待進一步通知。 值得一提的是,從目前各大基金公司瞭解情況看,目前已經有基金公司直銷平臺做好下週上線準備,而銀行、第三方的代銷平臺還在做系統等多方面準備,或會晚一些。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據瞭解,各大第三方基金銷售平臺目前上線進展不一,有些平臺要重新走一遍代銷協議,這樣流程就會相對慢,有些平臺直接根據監管白名單,按照參數表上線,進度相對快一些。 “這主要是看第三方平臺的情況,每個平臺有自己要求,若是根據監管白名單上線的渠道的速度就會更快一些。”據一位電商人士透露,部分大型第三方基金銷售平臺或將在下週五正式上線。 一位基金公司FOF負責人表示,個人養老金業務宣佈開閘以來,整體進程特別快有些超預期。近期從中登系統測試、增加Y份額、做好養老專區建設到即將開展的試運營,進展非常快。 此外,還有業內人士表示,從個人養老金相關係統的準備和研發來看,近期主要做了幾大工作,不僅要對接個人養老金有關行業平臺和信息平臺做好開發測試,目前多數公司都已完成了中登平臺的對接測試,等待業務正式開閘;此外,還要與各賬戶開立行開展系統聯調聯試,推進具體業務系統對接。不少基金公司還在建設個人養老金專業系統和專區,目前的重點工作是積極與中登平臺等做好最後灰度測試,保障業務順利落地爲主。 成立“跨部門推動小組” 高舉高打發力個人養老金業務 在奮戰最後1個月,搶灘個人養老金投資公募基金的準備工作中,不少基金公司還成立了“個人養老金跨部門推動小組” 以充分協調公司內部資源、實現跨部門合作、提升公司養老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據瞭解,南方基金現已成立了公司層級的養老第三支柱內部推動小組,該小組由公司領導牽頭,多部門深度協助,涵蓋投資、產品開發、客戶服務、市場營銷、品牌推廣等多個業務類型部門。 “我們高度重視個人養老金相關工作,指定專門領導牽頭負責,各相關部門聯席推動,組織各項工作的分解落實。”廣發基金相關人士表示,長期規劃來看,希望能形成公司各部門之間的合力,不斷強化投資、研究、銷售、風險管理、投資者教育、客戶服務等綜合化服務能力建設,做好服務個人養老的各項工作和養老金融業務的長期規劃,爲更多投資者打造“一站式”養老服務平臺。 招商基金從公司戰略層面明確個人養老金業務爲未來三年發展規劃中的重要環節,形成了圍繞個人養老金業務的跨部門聯席工作機制。招商基金總經理徐勇表示:“國辦關於推動個人養老金髮展的意見創造了良好條件,公司今年也專門進行研究,明確了個人養老金業務是公司三年發展規劃中養老金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立跨部門聯席工作機制,集公司之力打造招商基金‘養老有招’養老金品牌。” 富國基金也表示,該公司前中後臺多個部門早已開始聯動,成立了“富國基金養老金團隊”。在談及養老金團隊特色時,富國基金相關人士表示:“相比做大規模,富國基金更重視個人投資者的投資體驗,所以在投資端、產品設計端、銷售端都將投資者的實際養老需求放在首位,淡化短期相對排名考覈。” “養老FOF註定是重持營、輕首發的一類產品,投資者的參與率比規模更重要,從做好投資者養老理財投教工作,探索有效的客戶畫像需求定位方法,爲投資者提供個性化的養老理財解決方案這三方面出發,切實將養老目標基金的風格特徵和養老理財需求相匹配。” 富國基金相關人士稱。 匯添富基金也告訴記者,養老金業務是該公司長期戰略重點,在公司層面集中優勢資源積極投入,建立專業高效的業務架構推動相關工作的開展。 據匯添富基金相關人士介紹,在具體的準備工作中,一是成立養老金業務專項小組,由公司高管牽頭、各業務部門共同參與,在投資研究、戰略研究、產品設計、客戶服務、信息服務等方面落實《暫行規定》的各項要求;二是公司內部定期或不定期組織養老金業務專題會議,研討相關議題,推動各項養老金工作的落實情況。 除了成立“跨部門推動小組”的頂層設計外,在最後衝刺階段的具體安排方面,各家基金公司也從系統、人員、產品、投教等各方面開足馬力,加速佈局養老業務。 實現實體經濟、資本市場、居民養老 三者良性互動 在衝刺最後1個月之際,各家基金公司也表示未來養老市場潛力巨大,個人養老金業務開閘後短期爲資管行業帶來的增量資金或超萬億,長期來看,增量資金體量可望觸及十萬億級;因此,公募基金應充分發揮資產管理機構稟賦,促進實體經濟、資本市場、居民養老三者的良性互動,爲我國養老事業貢獻力量。 匯添富認爲,個人養老金業務投資公募基金可以爲資管行業帶來巨大規模增量。據中信證券研究報告測算,我國2021年繳納個稅的人數爲7000多萬,根據個人養老金賬戶一年12000元的繳納上限額度,若頂額計算,將帶來每年8400億的增量資金, 南方基金也認爲,個人養老金制度建設對資本市場和國民經濟的良性、健康發展有明顯的戰略意義。南方基金表示:“個人養老金賬戶採取封閉管理,通過將零散的、短期的資金轉變爲長線的、穩定的配置資金,並通過稅收優惠政策和良好的投資賬戶體驗,有望貫徹好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的理念,使投資者能更好地分享中國經濟、上市公司和資本市場長期發展與壯大的成果,助推科技創新和經濟轉型,形成實體經濟、資本市場、居民養老三者的良性互動。” 招商基金也表示,我國人口基數龐大,即將進入老齡化社會,發展商業養老金融產品有助於補充社會養老金資金;另一方面,養老基金追求中長期穩健收益,同時發揮公募基金在權益投資方面的優勢,兩者結合可使得資本市場和養老金增值形成良性循環、共同發展。 談及個人養老金對於公募基金行業的意義時,富國基金相關人士表示:“公募基金行業有望藉助個人養老金政策落地的風口,發展再上新臺階,並更好地發揮普惠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和促進共同富裕的作用。” 此外,廣發基金表示,個人養老金正式實施,爲行業進一步服務國家養老保障大局提供了良好契機,公募基金行業能夠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發揮普惠金融的使命作用,在幫助投資者提高養老替代率,服務國家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的過程中,自身也能得到很好的發展機遇。 編輯:艦長 版權聲明 《中國基金報》對本平臺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授權轉載合作聯繫人:於先生
下週灰度測試?個人養老金正式落地“倒計時”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Report

Comment

  • Top
  • Latest
empty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