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e

【故事會】革了富人的命,社會就真的會幸福嗎?

@话题虎
欄目說明:小話不定期給大家分享有趣的故事,內容來源於網絡,希望給您帶來更好的閱讀體驗! 轉自公衆號:灼識新維度 作者: 羅馬主義 最近有很多人都在議論,一個完美的社會,就應該是一個財富分配成橄欖型的社會,中間大,兩頭小,據說在這樣的社會裏,老百姓的幸福感是最強烈的。 那麼爲什麼他們會得出這個結論呢?因爲據說美國在全盛時期,它的財富結構就是這樣的,所以我們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應該是向這個目標靠攏。 那麼該怎麼向這種社會靠攏呢?有人提出,要通過行政和稅收的手段,來減少富人的數量,剝奪他們的財富,縮小社會的貧富差距,最終人爲的把這個社會,塑造成一個橄欖型的狀態, 這個結論到底對不對呢?有讀者希望聽聽我的意見,我的回答是:“胡說八道”。 爲什麼我會這麼說呢? 因爲這些人首先混淆了一個概念,美國曾經的橄欖型社會,是在市場條件下形成的,美國從來沒有通過稅收或者行政手段,去實現這個目標,市場經濟最反對的,就是人爲的去均貧富,因爲這會爲人類的一切惡行提供藉口。 其次我要反問提出這個方案的人一個問題,誰告訴你一個人爲製造的,通過壓制富裕階層形成的橄欖型的社會,就一定是一個幸福的社會? 對於我這個反問,相信有很多人都會感到詫異,難道這還有什麼值得爭論的嗎? 當然有,因爲在1982年以前,中國就是一個人爲製造出來的,財富分配成橄欖型的社會,但那個社會幸福嗎? 今天的中國,已經有很多人忘了,當初鄧小平爲什麼要搞改革開放?中國**爲什麼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爲什麼要搞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爲什麼呢? 在搞清楚這麼多爲什麼之前,我必須先告訴大家一個殘忍的事實,如今網絡上流行的那些所謂的,要把這個社會通過人爲的方式,改造成一個橄欖型的財富分配的方案,早在60年前我們就幹過一次了,不僅僅幹了,而且乾得很徹底,很完美,結果呢?結果就是一場災難! 在60年前,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如何建立一個完美的社會,其實也是擺在當時的人面前的一個大問題。 那麼什麼樣的社會纔是完美社會呢?當然是一個沒有人壓迫人,人剝削人,人人能按勞所得,人人能按需分配,一個大部分人的財富都相差無幾,特窮和特富的人都非常罕見的社會,也就是今天很多人在說的所謂橄欖型社會。 那該怎麼來實現呢? 很簡單,農村就是把土地平均分配給每一個農民,這就是所謂的土改,在城裏面,把極少數資本家個人擁有的工廠、商鋪,由政府出錢購買,進行公私合營。 按照1954年2月出臺的《公私合營工業企業暫行條例》裏的規定,按照國家的需要和資本家自願的原則之下,搞公私合營,10年之內,資本家可以獲得收益的25%,10年之後收歸國有。 當時的人想的很美好,這兩個政策一出,這個社會立刻就沒有了絕對的富人,也沒有了絕對的窮人,一下就成了一個,人爲製造出來的,完美的橄欖型社會。 可是接下來,社會的發展方向和設計者的初衷,卻發生了偏差,特別是在農村,雖然大家最初分到的地都一樣多,可是有些人勤奮,有些人懶,結果又發生了貧富分化,出現了土地兼併的苗頭。 那該怎麼辦呢?爲了確保這個橄欖型的社會完美無缺,那就只有把大家的土地又收到一起,大家統一勞動,統一分配,搞集體化農莊,搞人民公社,這下就杜絕了任何可能出現階級分化的苗頭。 有些人覺得這樣還不夠公平,於是就主張乾脆放棄私有財產,吃喝拉撒都由公社統一包了,搞公社食堂,看起來世界終於大同了。 所以現在很多人主張的,人爲製造出來的橄欖型社會,其實我們早在1959年就建立成功了,而且甚至超過了他們的期望,直接就變成了一個完全扁平的社會,幾乎實現了絕對的公平,基本上消滅了財富差距。 那麼這個社會幸福嗎?接下來就發生了大饑荒,餓死了很多很多人,具體是多少,到今天依然沒有公論,爲什麼會餓死?建議大家去看那些傷痕文學吧。 我出生在60年代末,見識過那個社會的末期,那個社會到底出了什麼毛病?我有着深刻的體會。 雖然今天很多人談起那段歷史,提到的絕大多數,都是那些政治鬥爭,但說句老實話,這些其實離老百姓的生活很遠,真正讓老百姓絕望的,是對未來失去了想象。 我給你講一個故事,我小時候住在蘭州的國營242廠,是生產轟炸機駕駛儀的,在當時非常偏僻的安寧區,周圍全是農田。 工廠裏的工人隔三差五的,就會到背後的山上去打棗子,去農田裏偷西瓜,但是你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當地的農民幾乎都不管他們,那這是因爲這些農民都非常富裕嗎? 其實恰恰相反,當地的農民非常的貧困,他們一年到頭幾乎都吃不到一次肉,平常都是吃玉米麪、橡子麪果腹,一家人如果同時出門,可能都湊不齊衣服,貧困程度超過了現在的人,最殘酷的想象。 那他們爲什麼都慘成這樣了,還對工人的偷盜行爲熟視無睹呢? 原因很簡單,那些都是公社的東西,不是他們的東西,都是由國家統購統銷的,多點少點關他們個屁事? 相反,他們每年到了春季,公社都會給他們開出介紹信,讓他們來我們工廠乞討,廠裏的工人經常會把自己不愛吃的包穀面,還有爛到不能再爛的舊衣服,送給他們,所以反而是他們的恩人,因此他們更是睜隻眼閉隻眼。 你不要以爲當時只有農民們過得慘,即便是就像我父母這樣,都是國營工廠裏的幹部的家庭,一樣也是窮的叮噹響。 我父母的工資10多年沒有變化過,也沒有獎金,糧食定量是每人26斤,70%的麪粉,30%的玉米麪,外加兩斤大米,每個月只能憑肉票買兩斤肉,稍微計劃不周,到了月底就揭不開鍋,只好到蘭州軍區,我外公家裏去吃大戶。 我們一家4口人,擠在一個可能不到40平方米的一套一里,穿的衣服上幾乎都有補丁,工廠自己的國營商店裏,除了蘿蔔土豆大白菜,其他什麼也見不着,雖然過得慘成這樣,我們其實還是那個橄欖型的社會裏,比較靠上端的那一批人。 那麼這個看起來非常公平,幾乎沒有貧富差距的社會,爲什麼會搞成這個樣子了呢? 原因很簡單,因爲爲了維護這種財富的絕對平均,它不許你發財,所以農民在混日子,工人也在混日子,我媽幾乎每天上班不到一個小時就溜回來,搗鼓家務,快下班的時候又溜回去,我爸基本上就是泡杯茶,拿個報紙看一天,等着下班,所以到了1978年的時候,這個人爲製造出來的橄欖型社會裏,國家經濟瀕臨崩潰,人民更是痛苦不堪。 所以我要再問這些人一遍,誰告訴你一個人爲製造出來的橄欖型社會裏,人民就一定會幸福?你們有沒有一點歷史常識? 那麼這一切是怎麼過去的呢?因爲鄧小平同志說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於是大家就有了奔頭,然後大家的精氣神就完全不一樣了。 我記得很清楚,在我快要離開蘭州的時候,農村搞了土地包產到戶,這個時候誰要再敢去山上打棗子,去田裏偷西瓜,你看那些農民遠遠的就一個石頭丟過來,不追到你們家絕不罷休;而工廠裏自從搞了計件制,再也沒有人磨洋工了,我記得當年我爸爲了掙一個技術革新的獎金,回到家裏還在畫圖,每天工作到深夜,完全不需要人督促。 所有這一切改變的背後是什麼?是希望,是能夠走向幸福生活的希望。 所以從80年代開始,每一箇中國人都像瘋了一樣的,去琢磨如何發財,如何致富,因此在40年之後,中國才能從世界上最窮的幾個國家之一,變成了如今徹底擺脫了貧困,全面走上小康的社會,這一切內在的動力是什麼?不就是一個追逐富裕的夢想嗎? 因此一個社會有沒有富人,能不能保護富裕階層,本質上,就是這個社會還允不允許大家繼續懷有夢想。 鄧小平曾經說過:“我的一貫主張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區發展快一點,帶動大部分地區,這是加速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 他的這個判斷是非常精闢的,先富起來的人開工廠,辦公司,必然需要僱用大量的勞動力,也就帶動了整個社會的就業,很多人從中又學會了經營的技巧,然後自己又去開公司辦工廠,就會僱用更多的勞動力,最後就形成了整個社會的正效應,這就是我們這40年來發生的事。 所以那些先富起來的人,他們在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的同時,也爲這個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沒有這些富裕階層,就沒有我們這個社會現在的一切,他們不是某些人口中的**,他們是這個社會的中堅力量,沒有他們開辦的大量的工廠和企業,就沒有千千萬萬人的幸福生活,我們永遠也不要忘了這一點。 當然,就像任何一個激烈變動的大時代裏一樣,有成功者,必然也有失敗者,我們今天的社會,在獲得巨大成功的同時,當然也會孕育出新的矛盾,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絕不能是向後看,建國30年後的經驗早就告訴我們了,革了富人們的命,社會絕對不會幸福,人爲的去製造橄欖型的社會,最終將是天怒人怨。 解決當前的社會問題,絕不能是簡單的去壓制那些成功者,歷史早就證明了,這條路是走不通的,唯一的辦法,就是想辦法推動那些後進者,爲他們創造更好的機會,讓他們也能走向成功。 而且換一個角度來說,正是由於馬雲馬化騰這樣成功的先例,才能激勵成千上萬的後來者,爲改變自己的命運而奮發圖強,一旦把富裕階層描繪成全社會的公敵,那麼還有誰願意去努力工作?還有誰敢去努力工作? 美國曾經的橄欖型社會,並不是人爲製造出來的,而是在自由的市場競爭之下,天然的形成的,正是由於對成功者的尊重,對富裕階層的保護,帶動了工商業的繁榮,促進了全民就業,工資水平的提高,最終形成了橄欖型的社會,這和今天某些人鼓吹的,完全是兩回事。 所以我要再強調一下,我不是在反對橄欖型社會,我是在反對人爲地製造橄欖型社會,特別是通過消滅富人來實現這個目標。我也不反對第三次分配,但一定是要在自覺自願的基礎上,絕不能搞行政脅迫和道德綁架。 在今天中美爭霸的這個大背景之下,美國對中國社會的滲透和顛覆是全方位的,特別是在思想層面,所以今天的很多公知,突然轉變了口風,天天在那裏鼓吹,要消滅中國的富裕階層,要人爲的去製造橄欖型社會,好像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但這恰恰就是他們的陰謀,他們故意混淆概念,目的是想在中國社會散佈恐慌,打擊企業家投資和擴大生產的意願,鼓動資本外逃,進而造成社會經濟發展的停滯,人民的大量失業,動搖執政黨的執政基礎,最後搞垮中國。 但我相信,他們的陰謀絕不可能實現的。 “忘記過去,就意味着背叛。”所以我們在討論整個社會的改革方向的時候,永遠也不要忘記了,當初中國爲什麼要搞改革?中國的今天到底是怎麼樣成功的? 不要以爲這件事和普通人毫無關係,你的老闆被嚇跑了,你也就失業了,你該如何去面對車貸房貸?如果全社會大部分的私營企業都倒閉了,到處都找不到工作,你以爲你的父母和孩子不會捱餓? 即便你在國企或者政府部門工作,如果富人們全都被消滅或者嚇跑了,整個社會的經濟徹底崩潰,沒有了稅收,你覺得政府還發的起你的工資嗎? 所以如果你贊同我的說法,不願讓歷史的悲劇重演,爲了你將來幸福美好的生活,爲了你將來的大富大貴,更重要的是爲了社會的正義,讓更多的人看見這篇文章吧,謝謝大家。 - End - 補充: 8月26日,中央財辦副主任 韓文秀 發表言論以正視聽: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奮鬥 不搞“殺富濟貧” 韓文秀 表示: 共同富裕要 靠共同奮鬥,這是根本途徑。 要鼓勵勤勞致富、創新致富,鼓勵辛勤勞動、合法經營、敢於創業的致富帶頭人,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後富、幫後富, 不搞“殺富濟貧”。 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爲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強發展能力, 創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條件,暢通社會向上流動的通道, 給更多人創造致富的機會。 要紮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堅持盡力而爲、量力而行, 防止落入福利主義的陷阱,我們不能等靠要,不能養懶漢。 第三次分配是在 自願基礎上的,不是強制的, 國家稅收政策要給予適當激勵,通過慈善捐贈等方式,起到改善分配結構的補充作用。 .. ... 免責聲明:本文來自網絡自媒體,本人未發表任何觀點和立場。 $騰訊控股(00700)$ $阿里巴巴(BABA)$ $阿里巴巴-SW(09988)$
【故事會】革了富人的命,社會就真的會幸福嗎?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Report

Comment

  • Top
  • Latest
empty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