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盯着鋰電了!政策紅利即將轉向它?!

我在上週發的《儲能行業深度解讀,三大重磅政策充分打開儲能市場前景!》文章最後寫到氫能發展的戰略位置越來越高,提醒大家關注氫能的政策利好。氫能板塊前些天的表現很強勢,行情走完了嗎?是不是炒概念?接下來要關注什麼?今天我們來詳說氫能。

 圖片源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

今年3月底,長城汽車發佈氫能戰略發佈會,同時舉辦了以“終極能源氫能,距離我們有多遠”爲主題的圓桌論壇。當時,看了一眼這個新聞,加上之前看過的一些行業報道,總覺得氫能距離我們還很遙遠。這個遙遠,第一是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氫能目前還沒什麼使用場景;第二是從產業的商業化階段來看,現有的技術和成本都很難實現規模化應用;第三從投資者的角度看,哪怕是所謂的氫能龍頭,其氫能業務佔比還很低,離給業績做貢獻還很遠。

後來我反思了一下,忘記以前是誰說過這句話,借用來總結我的反思挺好,大意就是以終局思維看問題會失去很多過程中的機會。

反思過後,我認爲對於氫能,就像十年前的鋰電池一樣,除了技術進步、降本、需求的推動,在產業發展的前期,要多關注政策推動的波動。今天我們就從氫能的發展階段、各國氫能產業政策、氫能產業鏈來梳理一下。

1、 氫能是終極能源嗎?爲什麼要大力發展?‍

爲什麼氫能會被冠以“終極能源”的稱號呢?

1. 作爲二次能源,氫燃燒後只產生水,既不產生二氧化碳,也不產生顆粒物,是真正的零排放能源。在全球碳中和的目標下,這點顯得尤其重要。

2. 氫燃料來源廣泛,可以通過水或可再生能源獲得,也可以從石油、天然氣、煤炭中獲得。

3. 氫的能量轉化效率也很高,爲內燃機的2-3倍。

4. 無毒:氫氣無味無毒,不會造成人體中毒。此外,氫氣分子量爲2, 僅爲空氣的1/14, 因此,氫氣泄漏於空氣中會自動逃離地面,不會形成聚集,不像其他燃油燃氣在聚集地面時有易爆的危險(氫氣易燃,燃燒時火焰垂直向上,但是不易爆)。

氫能作爲二次能源,也是理想的能源載體。氫氣可作爲一種能源儲存或運輸,而且可以分散儲存和長期儲存。這點是目前鋰電池儲能所不具備的。氫能亦可進行大規模運輸。

 圖片源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

既然氫能有這麼多優點,可至今卻未能有效發展,也是因爲它除了優點突出,缺點也不少:

1. 生產、存儲難:氫氣密度小,很難液化,高壓存儲不安全。

2. 氫能價格貴:現在的制氫技術下,氫能,尤其是電解水制氫成本高昂,很難廣泛使用。而用化石能源制氫,制氫的過程中並不環保。

3. 前面說過,氫是高度易燃和易揮發的物質。

4. 運輸成本高,氫氣的體積能量密度低,目前不管是氣態還是液體儲運,都不具有經濟性。

或許是因爲氫能的這些缺點或目前的難點,或許是特斯拉不希望看到氫能的崛起來分鋰電池汽車的蛋糕,總之,馬斯克對氫能是嗤之以鼻。他評論道:“氫燃料電池應該叫傻瓜推銷 (fool sells),就是用在火箭上也不是個好主意,但至少不像用在汽車上那麼荒謬。” (Fool sells諧音fuel cells)。

圖片源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

一邊是特斯拉、大衆的老大們紛紛嘲諷氫燃料電池汽車,一邊卻是歐洲和美國政府開始大力發展氫能和氫燃料電池汽車。

到底是政策決策層更有遠見還是產業大佬更能洞穿利弊呢?我們先來看看各個主要經濟體目前關於氫能的政策。

2、 各國氫能產業政策‍

●日本

說起氫能,第一個要說的肯定是日本。日本的能源供應嚴重依賴海外,爲了減少依賴,尋找化石能源以外的替代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一直是日本的重要戰略。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以前,核能是日本的戰略重點,日本已經從核反應堆產生了30%的電力。福島核事故以後,民衆對於核能極度不信任,可以說福島核事故加速了日本氫能的發展進程。

圖片源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

其實,早在1973年石油危機後,日本就成立了“氫能源協會”,以大學研究人員爲中心開展氫能源技術研發。90年代,豐田、日產和本田等汽車製造商也開始了燃料電池車研發。2014年,日本繪製了氫能和燃料電池發展路線圖,並計劃打造“氫能社會”。2017年12月,日本確立了“氫能源基本戰略”, 制定了“三步走”計劃:首先通過發展氫燃料電池迅速佔據全球氫能和燃料電池市場,進而擴大氫能需求;其次在2025年之前全面推進氫能發電,建立大規模氫能供應系統;最終實現在2040年建立起零碳的氫能供應系統的目標。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日本主要氫燃料電池汽車主要生產商之一本田宣佈從今年8月份開始終止氫燃料電池汽車Clarity Fuel Cell的生產。同樣,今年年初,日產也決定暫停燃料電池汽車的開發,集中精力發展電動汽車。所以,現在日本國內,堅定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就剩下豐田了。豐田作爲全球氫燃料汽車的主要玩家,截止2020年,全球Mirai銷量12015臺,僅次於韓國現代Nexo12717臺。這個銷量雖然遠不談不上熱銷,但是比起本田Clarity1900輛還是好了不止一丁半點。

● 美國

美國是最早將氫能納入能源戰略的國家。2002年11月美國能源部發布了《國家氫能路線圖》,明確了構建氫能源體系的系統方法。其後又有多份氫能戰略報告。

 圖片源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

今年8月5日,拜登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要求到2030年50%的新車銷售達到零排放,到2026年制定新的排放規則以減少污染。該行政令明確了零排放汽車的內涵,在傳統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之外首次強調了氫燃料電池汽車,標誌着氫能源戰略地位的提升。

從發展重點來看,以加州爲縮影,重型氫燃料卡車是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加州燃料電池夥伴關係”(CaFCP)行業組織在近日發佈了一份新的 8 級重型燃料電池卡車基礎文件。根據該文件規劃,預計到 2035 年,美國加州將擁有 200 座加氫站,用以保障 7 萬輛重型氫動力卡車的運行。

● 歐盟

2020年6月,德國聯邦內閣批准並出臺了《德國國家氫能戰略》,預計投入90億歐元發展氫能。德國氫能戰略特別強調“綠氫”的優先發展地位,明確地指出 :只有以可再生能源通過電解水來製備、實現真正零碳排放的氫(綠氫)纔是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且要優先發展。德國的氫能戰略非常重視本國的能源和產業結構,基於優先發展綠氫的戰略目標,進行科學的供給與需求分析,明確提出德國發展利用氫能的優先領域應該集中在船運、航空、重型貨物運輸、軌道交通、鋼鐵、冶金等較難通過其他技術實現碳中和的產業。

 圖片源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

近日,德國國家氫委員會又發佈了《德國氫行動計劃2021—2025》,爲有效實施國家氫戰略提出了包括綠氫獲取在內的80項措施。

繼德國出臺國家氫能戰略以後,歐盟也於2020年7月推出了歐盟氫能戰略。該戰略同樣將發展“綠氫”爲主要目標,並將氫能分爲三個發展階段,爲每個階段均設定了目標。主要包括:2020-2024年,支持在歐盟範圍內建成6吉瓦的電解制“綠氫”,即利用可再生能源製取的氫能的產能,將“綠氫”的年產量提升至100萬噸;2025-2030年,使氫能成爲歐盟能源體系內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在歐盟範圍內建成近40吉瓦的電解制“綠氫”產能,將“綠氫”產量進一步提升至1000萬噸;2030-2050年,使得“綠氫”技術完全成熟,並大規模用於難以通過電氣化實現零碳排放的領域。

●中東

除了日本和西方國家,中東主要產油國也加入了氫能的行列。沙特的2030願景提出要發展清潔、安全和負擔得起的能源,建立一個可再生能源市場成爲重點目標之一。氫能是其中的重點之一。沙特阿美(沙特阿拉伯的國家石油公司)在開發大型天然氣田的項目時宣佈,不再將這些天然氣以液化天然氣的形式出口,而是將其用於製造更清潔的燃料——藍氫。同時,沙特政府正在建設一座造價50億美元的綠氫工廠Helios,該工廠將於2025年投入使用。該工廠有望能生產出比石油更便宜的氫氣。據彭博新能源財經估計,到2030年,Helios的成本可能達到每公斤1.5美元,遠低於綠氫每公斤5美元的平均成本。

 圖片源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

中東地區不止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由於其陽光熱烈,風大,未開發土地多,也很適合風光發電。全球最低的光伏上網電價就總是在中東地區被刷新。現在1.04美分一度電的最低上網電價就是沙特的光伏項目。採用風光發電,再電解水制氫,不僅能實現真正的能源零排放,而且解決了能源遠程出口的問題。歐盟、美國和日本也都紛紛瞄準了中東合作發展氫能。

●中國

中國是世界氫能第一大生產國,但主要以灰氫爲主,藍氫其次,綠氫佔比極低。依據我國煤炭工業協會數據顯現,2020年我國煤制氫佔62%、天然氣制氫佔19%,工業副產氣制氫佔18%,電解水制氫佔1%左右。

目前我國正在加快氫能發展戰略規劃,加強頂層設計。我國於2019年首次將氫能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在“十四五”氫能產業發展論壇上,中國氫能聯盟組織編寫的《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2020》發佈。《白皮書2020》以“碳中和願景下的低碳清潔供氫體系”爲主線,提出四大核心觀點,一是脫碳是本輪氫能產業發展的第一驅動力。二是可再生能源制氫成本有望在2030年實現平價。三是在2060年碳中和情景下氫能規模將達到1.3億噸,在終端能源消費佔比中達到20%,其中可再生能源制氫規模有望達到1億噸,部署電解槽500吉瓦。四是完善低碳清潔氫政策體系是氫能助力碳中和的關鍵。

圖片源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

目前各地在“十四五”規劃中有20多個省市發佈了氫能發展的十四五規劃。8月16日,北京發佈《北京市氫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按照《方案》設定的目標,2023年前,北京將力爭建成37座加氫站,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3000輛;到2025年前,氫燃料電池汽車累計推廣量突破1萬輛。此前,山東、上海、廣州等地都發布了類似的實施方案。加上三分之一的央企在制定制氫、運氫、儲氫、加氫、用氫等全產業鏈佈局;氫能產業的發展明顯加速了。

但是,我國至今仍未出臺一個國家層面的氫能整體規劃和戰略目標。氫能產業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世界各國都在提高氫能的戰略佈局時,我們相信國家層面的氫能戰略規劃應該不遠了。

下篇在哪裏?轉評贊才能看到哦。

分析師:大晏

版權聲明:本文系彈道美股原創文章,如需轉載歡迎留言溝通,如需引用請註明“來自彈道美股”。未經允許轉載、洗稿,我方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免責聲明:本號內容由彈道美股或其關聯公司所有併發布。本號介紹的信息、工具和資料由彈道美股提供,未經證監會審閱。

本號介紹的信息、工具和資料僅供一般性參考,並不構成廣告或分銷、銷售要約、建議或買入任何第三方之證券、基金或其他投資工具的邀請,亦非對任何交易的正式確認。

本號介紹的信息、工具和資料並非旨在提供任何形式的建議,包括但不限於投資、稅收、會計或法律上的建議。

投資有風險,投資產品的過往業績並不預示其未來表現,您在做出投資決策前應認真閱讀相關產品合同,並自行承擔投資風險。

本號所提供的資料並非投資建議或稅務諮詢意見,投資者不應依賴本號所提供的資料作出投資決策。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Report

Comment1

  • Top
  • Latest
  • 居彦峰
    ·2021-08-22

    zan

    Reply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