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e
“解禁曲線”出現?快手進入了我的射程
@家哥的小黑屋:最近中概股有點鬧心,前幾天教育股被血洗,後面延伸到大型互聯網公司都受到了很大影響。 這種大型公司下跌一定要拆成兩個部分來看: 一是基本面的問題。純粹靠商業模式的公司、因爲壟斷對社會造成負外部性的公司、輕資產高槓杆的公司業務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監管壓力; 二是估值問題。投資者對這類巨頭的風險偏好需要重新估計,以前的互聯網快速發展、打着擦邊球發展的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騰訊阿里受到了影響,被點了名的美團下跌更猛,被安全審查的滴滴則一上市就開始暴跌。 我很關注的$快手-W(01024)$ ,破發了。。。。。。 之前我對快手的價格一直不怎麼發表意見,畢竟上市前幾天市場過分熱情,價格打到太高。 這次我準備說說,特別是當解禁來臨,我很關注快手是否能走出大型互聯網公司股價的經典走勢——解禁曲線。 1 還是先說基本面問題以及過去這幾個月的下跌原因 快手之所以特別吸引我的注意,主要是。。。。。。上市之後漲得太火爆了。。。 市值一度超過了1.7萬億港幣。 當時市場對快手商業模式的基本判斷是這樣的: 穩住直播相關業務,線上營銷(廣告)和電商很具有想象力,二者有一個能夠實現突破,估值的上漲空間就打開了。 如果海外市場拓展順利,那確實就起飛了。 那個時間點市場熱情非常高漲,按照1.7萬億的市值來看,當時那個估值的隱含邏輯是——快手已經把上面說到的,做成了。 但市場總是要降溫的,從2月份開始各大互聯網巨頭都開始了一波下跌,快手前幾周漲得確實有點太猛了,所以跌得有點就更多。 於是看着K線找理由的人就來了。 我太熟悉這幫分析人士了,隨着股價上上下下,一個公司的業務在他們嘴裏也介乎“成了”和“沒戲”之間,反覆橫跳。 最近的一些市場人士分析蹦出來說,快手信息流廣告和電商很難做啊,抖音最後會是贏家通吃。 這個理由是有點典型的互聯網思維陷阱。 前一陣子,B站崩了,結果是相關問題瞬間衝上了知乎的熱榜第一名詢問發生了什麼事情,然後這個事情的新聞迅速衝上微博熱搜、隨之而來的是微博段子手全面出擊。 互聯網發現其實B站用戶也都在用不同的平臺。 再比如個人體驗: 都在做知識內容,要是寫專業報告那種我肯定上知乎;要是看看腦洞科普我可能會上B站;要是想看看兼具娛樂性和知識的內容,我會上快手找找已經關注的戴博士、爺兒倆好菜;如果也沒什麼特別的想法,可能會打開抖音,偶爾也能推薦一些不錯的知識視頻。 這說明了一個問題,現在的用戶非常知道各大互聯網內容平臺,對自己來說有什麼用處。 在快手上看看熟悉的老鐵; ●在B站上看看二次元、鬼畜或者基於社區文化整的花樣; ●閒的無聊刷刷抖音; ●找點作業或者彙報材料上上知乎。 是的,媒體總在給平臺打標籤,其實用戶也在給你平臺打標籤啊。 我們仔細想想: ●國內外新聞,首選中央臺; ●本地新聞,首選地方臺; ●娛樂爆笑節目,首選芒果、東方、浙江衛視; 如果用戶對每個平臺可以做些什麼都很熟悉,那麼內容平臺的終局,將不是傳統互聯網的“贏家通吃”,而是類似電視臺目前的格局——擁有不同調性的寡頭市場。 互聯網內容平臺存量用戶有差異、平臺創作者有特點、平臺運營策略不同,這顯然不是一個贏家通吃的市場。 所以,快手的問題並非商業模式的不成立,而是在這一波快速下跌的過程中,尚未找到一個“定價標準” 。 2 如何應對馬上來到的財報 無論如何,我並不認爲互聯網內容平臺,抖、快、B爲代表的領域最後會形成贏家通吃的局面。 快手仍然有機會在增量的線上營銷服務、電商領域,實現突破。 當然,這要靠財報來說話。 主要關注下面幾個大的指標,如果超預期,那麼快手的基本盤和轉型就是一個良性發展的態勢。 1)快手DAU DAU是所有業務發展的基礎,Q1DAU是2.95億,考慮到春節期間的旺季效應,Q2如果在環比上能夠持平,就算符合預期了。 快手藉助奧運雖然是個看點,然而這已經是第三季度的數據了。 海外增長很難預測,2021年4月份MAU超過了1.5億,快手自己的計劃年底2.5億,我想Q2如果能有1.7億左右算是合格的。 2)營業收入和結構 彭博對快手收入的一致預測是192億元,環比13%+;對快手調整後的淨利潤一致預期是-39.74億元,環比-19%。 相比收入是否超預期,我更關心結構問題。也就是線上營銷服務收入和電商服務是否有亮點。 2021年Q1的時候線上營銷服務收入、直播收入、其他服務(主要是電商相關收入)收入佔比分別爲:50.3%、42.6%、7.1%。 如果線上營銷服務收入如果能夠繼續保持100%的同比增速,將是一個很好的信號。 電商部分有兩個重要參數GMV和貨幣化率(take rate),電商GMV普遍認爲2021年會達到7000億。我的看法是前幾天寫了個文章,快手在618並沒有特別的發力,恐怕GMV是否真的低於預期,還得看下半年數據。 我個人觀點Q2的GMV如果有個1400億,算是合格水平。 貨幣化率反而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指標,如果能夠再上一次Q1高於1%的基礎上,維持住就算達標,如果高於1%算是超預期。 如果,財報符合以上預期,快手的商業模式和對未來的想象空間就仍然存在,就應該仍然按照綜合性平臺公司來進行估值。 上市的市值就可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定價參考——錨點。 3 快手,也輪到了上市後的解禁 影響快手股價的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快手的員工和投資人的股票解禁了。 我對事情的判斷是:應該非常認真地看看其他大型互聯網公司上市後的走勢。 剛上市的一段時間內,基本面變化其實並不顯著,但都出現了類似的走勢——“解禁曲線”。 阿里巴巴: 京東: 拼多多 小米: 美團: 上市衝高——回落甚至破發——觸底反彈。 這就很有意思了,爲什麼? 這些年我也有投資了巨頭的一級市場投資人朋友,也有大廠員工朋友,我認爲這種走勢和他們投資的特徵有直接關係。 1)不熟悉二級市場交易 程序員朋友們不熟悉二級市場的腥風血雨很正常,一級市場投資人很多其實也不熟悉二級市場的套路。 這兩撥人在上市前對所持有的的股份其實也是概念模糊的,只是每一次一級市場融資的時候纔會更新一下自己的“身價”。 而二級市場可是天天有報價,實時能交易,如果不是非常專業的交易員面對緊張刺激的行情,很難找到合適的交易點。 特別是出現下跌的時候,很難區分是趨勢還是波動,是基本面驅動還是情緒驅動。 這兩批人持倉成本相對很低,就更容易造成把股票當成燙手的山芋——已經掙了不少,趕快跑了。 2)對公司太熟悉 無論是員工還是一級市場投資人,其實對公司都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我經常能聽到投資人和大廠員工和我抱怨。 “別看外面說的如何如何,其實xxx不太行”; “數據還可以,但是管理/組織/人事,等等等等很多問題”。 然而有的時候太熟悉了,對二級市場的投資來說,也不一定是好事情。 二級市場是一個典型的“選美市場”,也就是自己覺得美不一定賺錢,一定要選中在大家眼裏最美的才能賺錢。 或者說自己美不美不重要,只要和版塊內部的其他人比相對最美也夠了。 如果不理解二級市場的這個邏輯,僅僅盯着自己看,就容易過度悲觀,過早拋售。 3)對上市後新業務判斷不清 上市之前,各個獨角獸也都會進行多個輪次的業務方向調整,只不過面對這種調整,持有股權的員工和一級市場投資人也很難賣出股票。(只有零星的公司回購或轉讓老股) 但是在上市以後,多數公司都要有新的戰略方向,這個時候如何看待這種轉型,員工和早期投資人可就能用股權來投票了。 上市後股價低迷、管理層出來展望業務,員工和一級市場投資人並不買單,就會套現離場。 多年觀察的經驗告訴我,即使大量快手的人和一級市場投資人看到這篇文章,即使他們認認真真覆盤前面的那些互聯網巨頭前輩。 相當一部分人還是會把籌碼在底部拋出的。 至於什麼時候拋壓能緩解?價位就不重要了,技術分析和量價分析就很重要了,不要試圖做什麼基本面定價,看盤口和K線可能更有用。 最後咱們來捋一下邏輯: 首先,快手的商業模式並沒有從根源上發生動搖,至少Q1財報數據沒這個跡象; 其次,資本市場對快手的期待是否應該更樂觀,或者是更悲觀,Q2的一些關鍵指標我給了,如果超預期,就應該樂觀些; 第三,商業模式不動搖,財報數據過關,打響發令槍的就是解禁後拋壓結束的時候,如果身邊有交易員,趕快請他們吃飯,每天給看看。 至少現在這階段,股價進入狙擊射程了。 (另:如果財報不大幅低於預期,員工成本50的話,60多大概是個撿錢的線。還是建議趕快找找交易員朋友問問量價和高頻觀點。)
“解禁曲線”出現?快手進入了我的射程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