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月度分析】2023年2月份全國乘用車市場分析
@新能源BOT:1、2月全國乘用車市場回顧 零售:2023年2月乘用車市場零售達到139.0萬輛,同比增長10.4%,環比增長7.5%。2月零售環比實現7.5%的正增長,這是春節和政策退出等綜合因素影響下符合預期的合理走勢。從周度走勢看,2月的各周銷量並未大幅超越1月春節前對應周度的零售水平,但因沒有春節假期的極端低銷量因素,因此2月總量強於1月。 因今年春節本世紀最早和政策切換帶來的透支因素,導致1-2月累計零售267.9萬輛,同比下降19.8%。 2月豪華車零售20萬輛,同比增長23%,環比增長8%。去年受芯片供給影響的豪車缺貨問題逐步改善,豪華車市場逐漸走強。 2月自主品牌零售71萬輛,同比增長29%,環比增長12%。2023年2月自主品牌國內零售份額爲51.1%,同比增長7個百分點;1-2月自主品牌累計份額50%,相對於2021年同期增加了5.4個百分點。2月自主品牌批發市場份額53.3%,較去年同期份額增加9.8個百分點;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場和出口市場獲得明顯增量,頭部傳統車企轉型升級表現優異,比亞迪汽車、長安汽車、吉利汽車、奇瑞汽車等傳統車企品牌份額提升明顯。 2月主流合資品牌零售48萬輛,同比下降12%,環比增長2%。2月德系品牌零售份額20.6%,同比增長0.2個百分點,日系品牌零售份額17.6%,同比下降5.4個百分點。美系品牌市場零售份額達到7.5%,同比下降1.6個百分點。 出口:今年總體汽車出口延續去年四季度強勢增長特徵。1-2月海關汽車出口68.2萬輛,同比增長43.2%,出口額140.2億美元,同比增長65%。乘聯會統計口徑下的2月乘用車出口(含整車與CKD)25萬輛,同比增長89%,環比增長8%。1-2月乘用車出口48.8萬輛,同比增長61%。2月新能源車佔出口總量的31%。隨着出口運力的提升,2月自主品牌出口達到19.4萬輛,同比增長122%,環比增長5%;合資與豪華品牌出口5.8萬輛,同比增長28%。 生產:2月乘用車生產166.4萬輛,同比增長11.2%,環比增長23.6%。疫情封控對產業鏈影響基本消除,春節後車企產銷逐步恢復正常。其中豪華品牌生產同比增長26%,環比增長21%;合資品牌生產同比下降17%,環比增長27%;自主品牌生產同比增長34%,環比增長23%。 2月部分主力企業強力調整生產穩庫存,確保經銷商體系的庫存均衡,尤其隨美聯儲加息和上游資源價格下降趨勢,新能源車產銷相對謹慎。 批發:2月廠商批發銷量161.8萬輛,同比增長10.2%,環比增長11.7%,受新能源市場拉動的影響,部分車企表現分化明顯。2月自主車企批發85.9萬輛,同比增長37%,環比增長13%。主流合資車企批發51萬輛,同比下降19%,環比增長10%。豪華車批發25萬輛,同比增長16%,環比增長9%。 廠商銷量領軍的比亞迪汽車、長安汽車、吉利汽車、奇瑞汽車,以及特斯拉中國,廣汽豐田、華晨寶馬、北京奔馳等,同比去年2月均實現較大幅度正增長。 庫存:2月的廠商生產恢復,但批發節奏較穩,繼續渠道降庫存,形成廠商產量高於批發5萬輛、廠商國內批發低於零售2萬輛的去庫存走勢。在疫情防控“新十條”發佈後,預期中的年末燃油車零售強增長和去庫存如期出現,去年12月到今年2月因持續去庫存30萬輛而減緩了渠道庫存壓力。2022年2月是渠道大幅加庫存,今年部分主力車企產銷謹慎,2月仍持續降低渠道庫存保安全狀態。 世界疫情下的缺貨尚未大幅緩解,近期中國車企庫存恢復到中高位水平是難得成就,爲出口和內銷奠定穩定局面。由於庫存有保障,全國乘用車出口在2022年下半年開始持續保持在月度25萬輛左右的歷史高位。 新能源:2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到49.6萬輛,同比增長56.1%,環比增長27.5%。今年1月補貼政策切換帶來的新能源銷量降幅較大,2月新能源車市逐步調整到位。2月新能源乘用車國內零售銷量達到43.9萬輛,同比增長61.0%,環比增長32.8%。 1) 批發:2月新能源車廠商批發滲透率30.6%,較2022年2月21.6%的滲透率提升9個百分點。2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45.7%;豪華車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35%;而主流合資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僅有3.1%。2月純電動批發銷量34.7萬輛,同比增長41.5%,新能源車佔比70%;插電混動銷量14.9萬輛,同比增長105.8%,新能源車佔比30%,較同期增加7個點佔比。2月B級電動車銷量12.1萬輛,同比增長42%,環比增長15%,佔純電動份額35%。純電動市場的A00+A0級經濟型電動車市場崛起,其中A00級批發銷量4萬輛,同比下降40%,環比增長17%,佔純電動的12%份額;A0級批發銷量10萬輛,佔純電動的29%份額;A級電動車8.1萬,佔純電動份額23%;各級別電動車銷量相對分化。 2月乘用車批發前八名:比亞迪宋達到52,400輛、Model Y 51,412輛、軒逸34,457輛、比亞迪元33,612輛、比亞迪秦30,540輛、Model 3銷量22,990輛、海豚22,861輛、速騰20,725輛。新能源車列總體乘用車車型銷量排名榜單優勢地位明顯。$比亞迪股份(01211)$ 2) 零售:2月新能源車國內零售滲透率31.6%,較2021年2月21.7%的滲透率提升10個百分點。2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52.9%;豪華車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22.6%;而主流合資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僅有4.2%。從月度國內零售份額看,2月主流自主品牌新能源車零售份額64%,同比增加5個百分點;合資品牌新能源車份額4.4%,同比下降1個百分點;新勢力份額11%,同比下降2個百分點;特斯拉份額7%,份額相對穩定。 3) 出口:2月新能源乘用車出口7.9萬輛,其中純電動佔比96%。伴隨着疫情下復工復產政策的支持,中國製造新能源產品品牌越來越多地走出國門,在海外的認可度持續提升以及服務網絡的完善,市場前景向好。2月,特斯拉中國40,479輛、上汽乘用車16,827輛、比亞迪汽車15,002輛、吉利汽車892輛、神龍汽車796輛、易捷特757輛、智馬達汽車652輛、江淮汽車617輛、上汽大通452輛、創維汽車323輛、其他部分車企也有少量新能源車型出口。從自主出口的海外市場零售數據監控看,A0級電動車佔比60%,是出口絕對主力,上汽等自主品牌在歐洲表現較強。除了傳統出口車企的靚麗表現,近期新勢力出口也逐步啓動,海外市場也有數據開始顯現。 4)車企:2月新能源乘用車企業受春節和補貼退出等因素影響而走勢分化,比亞迪純電動與插混雙驅動夯實自主品牌新能源領先地位;以長安、上汽、廣汽、吉利等爲代表的傳統車企在新能源板塊表現較頑強。在產品投放方面,隨着自主車企在新能源路線上的多線並舉,市場基盤持續擴大,廠商批發銷量突破萬輛的企業回升到10家(環比增3家,同比增5家),佔新能源乘用車總量83%。其中:比亞迪汽車191,664輛、特斯拉中國74,402輛、廣汽埃安30,086輛、上汽乘用車23,289輛、吉利汽車23,283輛、長安汽車19,382輛、理想汽車16,620輛、蔚來汽車12,157輛、上汽通用五菱10,982輛、哪吒汽車10,073輛。$特斯拉(TSLA)$ 5)新勢力:2月新勢力零售份額11%,同比下降2個百分點;蔚來、理想等新勢力車企銷量同比和環比表現總體仍較強,前期表現優秀的部分車企借勢碳酸鋰價格下跌主動降價調整,蓄勢增長。主流合資品牌中,南北大衆強勢領先,新能源車批發6,886輛,佔據主流合資純電動37%份額,大衆堅定的電動化轉型戰略初見成效。其他合資與豪華品牌仍待發力。$蔚來(NIO)$ $理想汽車(LI)$ 6)普混:2月普通混合動力乘用車批發53,714輛,同比增長0.1%,環比下降5%。其中豐田31,373輛、本田14,040輛、傳祺4,455輛、日產1,762輛、東風1,429輛、吉利領克346輛,混合動力的自主品牌逐步走強。 2.2023年3月全國乘用車市場展望 3月有23個工作日,是節後生產消費的黃金期。由於國內疫情防控取得完全的勝利,之前預期的第二波疫情感染並沒出現,因此3月較去年有更充裕完整的生產銷售時間,有利於產銷增量。 2月中國製造業活動以10多年來最快的速度擴張,製造業PMI從1月的50.1%躍升至52.6%,遠超分析師預測的50.5%。預計經濟復甦會帶來用車需求的較好增長。 燃油車是民生需求車型,企事業單位和三產服務業等都是節後購車需求較強的單位。今年春節返鄉人員規模大,節後沿海地區用工需求不強,工價低,部分中老年外出務工者又返鄉,農民工打工羣體迴流將對二手車和新車車市帶來一定促進。 3月是新品推出的月份,多數廠商新車的大量推出即將拉開序幕,在國家促消費政策推動下,很多省市出臺了相應促消費政策,車展等線下活動的全面恢復也將加速聚攏人氣。前期庫存的國六B車型會逐步加速清庫,價格鬆動對車市增量利好。由於近期的碳酸鋰等價格的下跌,有利於廠商推出更具性價比的新款新能源車型,車市關注度也將持續升溫。 3月份湖北省推出限時一個月,企業+政府空前優惠的購車補貼政策,展現了汽車大省對穩定、促進汽車消費的政策決心。目前看,到店、下訂人羣規模向好,短期內或將對中部省份銷量結構形成虹吸效應。 3.疫情三年的中國汽車產業頑強增長 新冠疫情衝擊下的中國車市克服了供應鏈不穩、芯片短缺等諸多困難,中國汽車在世界地位不斷強大。2022年世界汽車銷量僅有8,018萬輛,同比下降1%,僅稍高於2020年銷量,仍處歷年的低水平。由於需求不足和疫情下的芯片供給不足,共同干擾了世界汽車行業的運行,導致出現歐美日車企利潤暴增而銷量萎縮的特色局面。2022年中國車企的世界汽車市場份額達到33%,2021年爲31%,均遠高於疫情前的份額水平。 自2021年以來,隨着世界新冠疫情的爆發,中國汽車產業鏈韌性較強的優勢充分體現,中國汽車出口市場近兩年表現亮眼。2021年的出口市場銷量219萬輛,同比增長102%。2022年全年的出口市場銷量340萬輛,同比增長55%。2022年汽車出口均價1.8萬美元,同比2021年的均價1.6萬美元有小幅提升。除了規模和價位上的提升,在出口國家和地區也展現出應對國際局勢變化的韌性,出口覆蓋地區多點開花,將國內的優勢產品同步推廣至國際市場,增強中國品牌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和聲量傳播。 在複雜艱難的外部環境下,中國自主品牌表現極其頑強。2022年自主品牌累計批發份額爲50%,相對於2021年同期增加了6個百分點。 2022年新能源乘用車批發649.8萬輛,同比增長96.3%。在疫情干擾下的2022年新能源車市場依舊保持趨勢性上升走勢。全年新能源乘用車國內零售567.4萬輛,同比增長90.0%。全年新能源乘用車出口61萬輛,同比增長134%,呈現爆發增長特徵。 隨着中國乘用車市場的新能源化轉型趨勢基本確定,自主品牌的崛起加速,未來中國車市仍將呈現強勢增長特徵。 4.汽車下鄉促消費要有車購稅支持 中國春節以來消費加速恢復,居民消費成爲今年經濟增長的主拉動力。由於全球需求放緩已對中國貿易出口量形成衝擊,穩經濟的核心措施就是拉動內需。近期農民工的沿海地區就業需求弱,工價偏低,因此鼓勵農民工返省就業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機遇。目前國內三產服務業進入修復階段,拉動居民消費和內需就業勢在必行。 促進返鄉就業和居民短途出遊的重要載體就是乘用車,因此乘用車消費,尤其是燃油車消費是改善居民短途出遊和擴大農民工就業半徑的重要交通工具。 2022年的乘用車車購稅減半政策實施效果很好,很多消費者仍期待類似的政策,如果實施類似1.6升以下燃油車的車購稅優惠政策,實際也達到了汽車下鄉的補貼效果,實施方法也很簡單高效。對入門級購車用戶的購車是很有促進的,能很好的振奮返省就業的老百姓對新生活的信心。 促消費需要在消費的供需兩端全面發力。爲急速振興三產服務業的發展,應該同步對輕型商用車給予同樣的車購稅優惠政策,促進新創業羣體購車,以開展服務業創業,如果再給予一定的汽車金融貸款利率優惠政策,必然會取得振興三產服務業,促進農民工就業,拉動內需的良性增長效果。 5.増程式的良好表現體現創新 增程式電動車是純電動車帶了個充電發動機,因此可以說是沒有里程焦慮的電動車。2月増程式電動車批發2.93萬輛,同比增長190%,佔插混總量的20%,值得關注。 中國的新能源車思路就是儘量多裝電池,實現更大力度的電驅動。電動化帶來了良好的駕駛體驗,增程式車型很多可以實現3天以上長續航的電池搭載策略,如果有充電條件,就基本沒有發動機發電的機會。雖然看似是多電池和發電機的浪費,但實際是選擇了最佳體驗效果,並高成本配置了充電寶備用,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增程式是電機直驅,無離合器、變速箱,結構簡單,因此成本相對插混有優勢。由於增程式只用電機驅動,增程式的體驗幾乎等同純電動,動力平順性和NVH表現不錯。由於電池處於良性平臺淺充放,保證了電池的使用壽命。後PHEV時代增程式有望憑藉相對BEV更低的價格優勢和里程優勢,取代部分原本PHEV的市場份額。 增程式電動車是雙動力總成在一部車上,結構相對電動車複雜,發動機重量大、利用率低,是對於目前純電動的痛點進行創新的改善。近兩年隨着碳酸鋰等價格高漲,電動車裏程縮短,里程焦慮仍較明顯。 成本是電動化轉型的關鍵,隨着電池儲能技術不斷突破,未來電池成本的下降,快充便利性不斷提升,里程焦慮痛點將不斷弱化。尤其是近期的碳酸鋰的價格合理迴歸,未來電池成本必然大幅下降,能量密度也將大幅提升,純電動仍是未來核心趨勢。
【月度分析】2023年2月份全國乘用車市場分析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