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6

港A股的這個紅包,你不想領嗎?

@许亚鑫
公衆號:許亞鑫 前一篇語音推送,許導講解了近期非常重要的一些基本面變化,但是受限於時限(公衆號語音限定最長30分鐘)及講解過程中的臨時起意(一般我給你們錄製音頻都沒有底稿),所以今天特意整理了一些文字材料,目的是爲了讓大家能夠更深入的去理解我昨天所提出的觀點。 大家應該記得,今年3月份的時候,美債收益率一度出現快速的飆升,爲此,許導曾經還幫大家理清過其中的線索:《美債飆升後,一個大型誘空陷阱正在形成》 實際上,我們這一輪之所以能夠抓住黃金1680美元/盎司的潛在雙底,就是因爲當時債券市場的劇烈波動,對於貴金屬的“誘空”陷阱進行了提前預判,最終這個陷阱出現在3月30日-3月31日,而A股的誘空則出現在3月24日-3月25日。 彼時彼刻,我們並不清楚,到底是哪些博弈的對手方在美債市場攪動風雲,而此時此刻,一切皆已明瞭: 北京時間5月18日凌晨,美國財政部公佈的最新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顯示,今年3月持有美債的前八大海外央行中有七家都在減持美債。其中,日本、中國、英國、愛爾蘭、巴西、瑞士、比利時分別較2月份環比減持177億美元、38億美元、163億美元、62億美元、35億美元、30億美元、9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僅有排名第五的盧森堡小幅增持7億美元。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得出來,中國僅僅只是小幅減持了38億美元,反而是日本和英國分別減持了177億和163億美元。 許導認爲,這樣大規模減持美債的場景並不常見,3月中旬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一度飆升至1.77%的年內新高,有可能迫使一些國家央行被迫跟進減持以規避損失。更重要的是,當時市場還並不清楚,拜登政府即將推出的大基建計劃是否還需要大規模發債。 4月1日凌晨,拜登正式宣佈了規模超過2萬億美元的基建投資計劃(Build Back Better,簡稱BBB計劃)。從計劃細節上來看,本輪基建計劃規模總計2.25萬億美元,除了傳統基建之外,有兩個亮點,一是綠色基建,二是先進製造。 許導認爲,搞綠色基建和先進製造的確從中長期策略上來看,對美國解決就業問題,促進經濟復甦是一劑良藥。當市場得知資金的主要來源是通過加稅來完成,整個4月份的美債市場拍賣十分順利,近期我們也看到收益率重新跌回1.6%的下方,刷新了近兩週新低。 不過我們覺得在大基建這件事情上,還需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方面,美國兩黨輪流執政初心是一種政治平衡,只不過發展到如今,愈演愈烈的兩黨之爭內耗嚴重。例如特朗普時代退出奧巴馬承諾的《巴黎氣候協議》,而拜登政府轉頭又重新加入了該協議。如此政策的不連貫和反覆無常,極大的透支了美國的信譽,又能靠什麼來保證長達八年,乃至十年的稅收和基建計劃能夠順利落地呢? 另一方面,資本主義國家,向來是減稅容易加稅難。從里根開始的歷屆美國政府,減稅一直都是政府刺激經濟的主題,但加稅卻從來沒有成功過。這次拜登的加稅政策一樣困難重重,目前該政策已遭到共和黨的全面抵制,甚至部分民主黨人士的反對。截至目前,原來的2.25萬億的大基建計劃已經被削減到1.7萬億,但是共和黨人仍然不滿意,提出的替代方案僅有5680億美元,相當於是原先計劃的四分之一。 當然,由於新冠疫情衝擊,美國高企的財政赤字,也是多國拋售美債的原因之一。據美國財政部在5月12日公佈的最新數據表示,2021財年前七個月美國聯邦預算赤字擴大至創紀錄的1.9萬億美元,遠高於去年同期的1.5萬億美元赤字,甚至僅在4月一個月就出現了2256億美元的鉅額赤字。 美國財政赤字 更爲可怕的是,目前美國的通脹已經有失控的跡象。 數據顯示,美國4月CPI上漲4.2%,創2008年9月以來最大同比漲幅;PPI上漲6.2%創2010年以來最大同比漲幅,數據公佈的時候,一度讓美股盤中劇烈調整。 許導認爲,美國CPI與PPI的跳升,強化了市場對於美聯儲退出寬鬆的預期,儘管這樣的預期從去年底疫苗問世後就已經開始,但是一直到4月份的數據公佈之後,市場才認真開始考慮通脹這回事。 與市場預期不同的是,美聯儲承諾未來幾個月內不會改變當前的利率和資產購買計劃。因爲美聯儲官員認爲,當下的高通脹更多的是因爲去年同期疫情的低基數所致,所以這個高通脹本質上就是一個數字遊戲,不可能持續很長時間,所以貨幣政策沒有必要被前者牽着鼻子走。 美國的通脹壓力 然而,市場並不買單。儘管美聯儲堅稱通脹是暫時的,但是毫無疑問,通脹壓力正在累積,5月中旬的時候,美國債券市場對未來五年的通脹預期飆升至2006年以來最高水平,5年盈虧平衡通脹率最高上漲3.4基點至2.7327%。 5年期盈虧平衡通脹率 美國貨幣監管機構紐約金融穩定中心(CFS)在5月16日發佈的報告中警告說,美聯儲和美國財政部正在重複1940年代最令人不安的事件之一,數據顯示,在1947年中,美國的通貨膨脹率達到17%,這意味着,美國債權人的債務資產逐漸被沒收,這相當於隱形違約,並有可能引發破壞性的通貨膨脹熱潮。 許導認爲,如果只是財政赤字與債務問題,哪怕存在短期通脹預期,並未進入到惡性通脹的死循環,實際上對於美聯儲來說,也並非處理不了。關鍵是,經濟的復甦問題上,也出現了不好的跡象。 比如美國4月非農就業數據爆冷。 數據顯示,4月就業人口錄得26.6萬人,遠低於預期 97.8萬和前值77萬,失業率也在穩步下降了一年後首次出現上升,錄得6.1%。這一結果大大出乎市場預料,華爾街幾大投行在此之前紛紛預測在90-100萬人,就連預估最少的金融機構所預估的就業人數也在60多萬人,比公佈還要多個40萬。 第一,就業市場遠不如預期,但是這是在需求表現較好的情況下,就業“爆冷”,表面了美國勞動力市場用工短缺、勞動力匹配難的問題。如果這一問題不能解決,將延緩就業復甦速度,同時加大工資上漲壓力。因爲只有提高工資,才能吸引勞動力迴歸工作。 第二,季調後的勞動參與率較上月增加0.2個百分點至61.7%,如果看非季調數據,勞動參與率是下降的。這就意味着勞動者的就業意願明顯不足,可能是因爲老年人因爲害怕感染新冠病毒,進而選擇提前退休;也有可能是因爲女性因爲學校及託兒所關閉,爲照顧子女而不得不放棄工作;但是最關鍵的很有可能則是因爲美國政府的失業補貼過於慷慨,無形中提高了勞動者的保留工資,降低了就業意願。 第三,4月份的 時薪同比增速降至0.3%,環比增速升至0.7%,雙雙高於預期。說明工資存在上漲壓力,對企業來說,吸引勞動者的一個手段就是提高工資。近期美聯儲的製造業工資預期指數和美國中小企業加薪指數都呈現上升趨勢,說明企業是有加薪壓力,這很有可能帶來通脹的推升。 許導認爲,這份被市場視爲最重磅的美國經濟數據,所潑出來的冷水,暗示美國爲了可能有陷入“滯漲”的風險。 還比如居民消費和政府支出數據增長不如預期。 數據統計顯示,今年第一季度美國居民消費環比增加10.7%,同比增長1.6%,居民消費比較旺盛驅動因素有兩個:一是財政補貼,特朗普和拜登對美國居民600和1400美元的補貼都在一季度發放,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上升;二是消費替代,在服務類消費,如旅行、餐飲等受限的情況下,消費的結構進一步從服務消費向商品消費轉化。 然而,美國前後兩屆政府接連砸下去近5萬億美元的刺激,也僅僅只是讓經濟同比增長0.4%,暗示很多資金並未真正進入實體(疫情關係),而是在整個金融系統裏面空轉。 隨着美聯儲每個月不斷的購買國債,數據顯示,整個美國的金融系統已經出現現金過剩的跡象,短期利率市場持續承壓承壓。週一貨幣市場隔夜回購利率跌破0%至負0.1%,爲3月末以來最低。美聯儲隔夜逆回購的操作規模則繼續激增,至近四年來最高水平3950億美元。 美聯儲隔夜逆回購規模 許導認爲,與其說美聯儲將來要因爲通脹上升而被迫加速縮債退出,倒不如說美國的金融體系能夠容納的水位已經在接近極限。金融機構們寧願承受隔夜利率爲零的情況下,也要把3950億美元塞回美聯儲。那麼,美聯儲每月的1200億購債計劃又有何延續的意義呢?! 錢太多必然帶來資金的外溢效應。 資金的外溢也就給新興市場帶來投資的機會,並且資本對於政治動向來也是極爲敏銳的,本週二北上資金掃貨200億,本週三100億左右,本週四則成交146億,本月迄今也才淨流入510億。這就意味着5月的資金淨流入主要就集中在過去這三天。 許導認爲,種種跡象都在表明,港股和A股年內一波不錯的行情,就要起來了! 從政治層面上來說,你們先別管外交辭令裏面表達的是不是雙方在吵架,因爲通電話的本身,便是一種態度。 也許,恰恰正是因爲美聯儲如今面臨經濟復甦乏力,赤字與債務問題高企,通脹預期升溫,我們接下來的幾個月,很有可能會看到的局面便是: 全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的關係,從特朗普時代的冰點升溫,攜手在一些有共識的領域,諸如清潔能源革命,碳中和等展開合作。 更多的港股,A股,以及美股的標的物,請關注空間站最新文章《如期變盤,增加一些港股和美股標的物!》。 $騰訊控股(00700)$ $阿里巴巴-SW(09988)$ $A50指數主連 2106(CNmain)$ $滬深300(399300)$ $恆生指數(HSI)$
港A股的這個紅包,你不想領嗎?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Report

Comment

  • Top
  • Latest
empty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