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

高瓴資本李嶽:知道自己不知道(下篇)

@何惑金
以上是我們在酒裏面是怎麼去想這個問題的。接下來我們再舉個例子,說說品牌的第二屬性:安全性屬性。 安全性屬性並不一定是說用了就安全了,而是不用會不安全。最簡單的是嬰兒產品:紙尿褲、嬰兒奶粉這些。這裏面最大的特點消費者和決策者是分離的,消費者是孩子,但決策者是父母。孩子並不會告訴你感受,他只會哭。所以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會在他自己能力範圍內買最高的品牌,一旦這個品牌小孩子用的比較好,是很少能換的。所以我們認爲這些生意裏面,客戶的離開成本會比較高。 回想到我們最開始說的模型,一個嬰兒產品100元,我搞成另外一個產品,跟這個產品絕對一模一樣,只要90元錢。消費者就不願意拿孩子做這個實驗。 化妝品裏面也是一樣,剛纔我們講到在電商場景的時候,只有超高端的化妝品是變得更集中了?我們知道護膚和美妝是兩個市場,護膚就像每天吃飯一樣,是很講究的。但是彩妝就像時尚的衣服一樣,經常要換的,可以嘗試不同的種類。 這裏面有意思的地方在於,護膚的三種主要的功能:補水、美白、抗皺,這三種屬性的宿命會完全不同。補水的證明時間很短,最高端的化妝品品牌中,補水的可能要500塊錢一瓶,你能說比5塊錢的好多少?我不覺得不一定,因爲它的證明的時間會非常的短。但是所有高端的產品幾乎全部都是以抗皺線爲主的,因爲它的證明時間需要20年30年,這個過程其實是一個讓用戶對未來充滿惶恐的過程,導致用戶的離開成本會非常高。所以在化妝品裏面也出現兩個很明顯的變化:第一個是叫做高端的產品是高度集中化,我們看到比如LaMer在的中國的成長,每年達60%。我們要去看的其他的一些高端的品牌,它的集中度會不會也呈現這樣的態勢。 我們再看彩妝這個市場,它是快速的離散的。我們認爲:在一個快速變化的生意裏面,新公司能快速的打敗這些老的公司,所以我們投了完美日記。 剛纔我們講了一些關於品牌的東西,接下里講講我們對另外一些品類也會有不同的一些認識,比如說B to B的東西。B to B的很多領域其實是沒有品牌的。我們在A股投了建材公司、牆開,還在日本投了一家公司塗料公司。在傳統的劃分的方式裏面,他們三個產品之間是沒有啥太大的關係的,但是我給大家講講這裏面的真正的共同點在什麼地方。 比如建材公司,它做石膏板的,大家肯定說不出來一個石膏板的品牌。原因很簡單,最好的石膏板大概10~15塊錢一平米,裝修個100平米的房才花1萬塊錢,所以你根本不可能去學習這些什麼石膏板品牌哪個好。但是石膏板真正的高頻用戶其實是安裝工:安裝一平方米石膏板的價格大約是100塊錢,其中50塊錢是人工成本,安裝工的成本,另外30塊錢是龍骨的成本。如果要裝個100平米的房子,會發現材料才1000塊錢,但人工要大幾千塊錢,要花好幾天的時間來安裝吊頂啊隔牆之類的。如果用了一個雜牌,它裂了怎麼辦?工人還得上門來修。 今天一個人工的成本是多少錢呢?一線城市大概500~600塊錢。那麼有一件事情是必然發生的,我們認爲在未來的5年裏面,白領會越來越不值錢,但是安裝工會越來越值錢,我們認爲在一線城市很快會看到1000~1500塊錢一個工。這跟人口結構有很大的關係,低端勞動力人口是大量的減少的,這個是公開的數據。所以當人工成本越來越貴的時候,安裝工就根本不可能再去用那些雜牌了。 另外一個公司比如說施耐德,是全球做電器的專家,它最好的生意就是牆上的開關。這個東西的邏輯跟剛纔我們說的是一樣的,在國外電工的工資大概一小時50美金,而且老外不像中國都是新房,老外都是替換性需求,可能就壞了一個牆開,得找個人工上門。電工開着車過來,兩個小時100美金。那開關多少錢?大約只值5美金。所以這些安裝工他怎麼可能去用一些雜牌呢?不光是返工很耽誤事兒,萬一漏電了,把人家電到,那問題更大。所以這些人的反悔成本會非常的高。 當你真正理解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們並不在意房地產週期,房地產週期當然也很重要,這個決定了我們的買點。但是核心就是:這個生意會隨着安裝工的成本越來越高,生意屬性會變得越來越好。 爲什麼環境這個因素在中國很重要? 中國確實跟我們研究的對象——所謂的西方成熟社會,有很大的不同。不光是消費習慣,執行力這些方面,我認爲有兩個根本的不同在於: 第一:中國的社會的週期其實是很短的。大家可以想一想:日本的天皇大概有1400年的歷史,雖然中間的幕府在不斷更迭,但是天皇作爲一個象徵,它有極強的延續性。我們研究日本的時候,會發現日本其實有真正的百年品牌,印度都有,但中國是沒有的,所以它的週期會比較短。 第二:中國所有的商業模式都是在同一時間內出現的。比如看零售的時候,就會發現美國是從雜貨店到百貨店到超市一路演進過來的,後來從沃爾瑪模式又裂變出來COSCO模式、折扣店模式、便利店模式``等等。但在中國,所有東西是同時間出現的。有人問我說COSCO在中國會不會成功?我說我不知道,但是如果認爲歷史還是123456789這樣演進的,那在中國市場就不一定了,因爲中國是經歷了從123直接變成10的過程。10的意思是什麼?就是電商。爲什麼電商這個東西這麼恐怖?核心是它是擁有數據的,它和歷史上所有的零售形態都不同。 我再舉幾個例子,說明中國和其他國家生意環境的不同。 第一個例子:爲什麼可口可樂在美國是很好的生意?可口可樂是巴菲特的重倉股,但在中國,這種生意我們基本上都不會花太多的時間(除非碰到特別牛的人組織,我們現在只說的是從生意和環境的維度)。美國跟中國消費上最大的兩個不同:第一個美國人吃的很簡單,大家去美國最大的感受是天很藍,空氣很好, 但是沒東西吃,天天要找火鍋。因爲美國的SQ(食品品類),比中國要少多了,所以在美國就容易出現麥當勞這樣的公司。但在中國是很難的,中國每頓飯吃的SQ比美國人整一年吃SQ都多。 美國的飲料,先區分含不含酒精?不含酒的要熱的還是冷的?熱的80%是咖啡,20%是茶。涼的就4種:水、碳酸水、果汁和紅牛。那在中國、日本就很複雜了,我們的SQ是巨多的,這對消費者很好,每個星期都出個新品纔好呢!但是對企業來說卻是很悲催的一件事情。 第二個:美國當年的生態系統是怎麼生長出來的?因爲可口可樂是賣給罐裝商的,然後灌裝商在一個地方去分銷,所以他們很早的時候就形成了地盤,大家可以看到這幾家公司都上市公司。另外,可口可樂以前是玻璃瓶包裝,這個很重要,這樣使它的生意屬性就變得跟啤酒很像。因爲它瓶子很重,所以運輸半徑是很短的,而且它是雙向的物流,就是說可樂既要運出去,瓶子還要收回來,所以它對整個系統的產能利用率要求很高。當它形成了規模優勢之後,美國還有"三層分銷法"保護它。三層分銷法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品牌商是不能直接擁有、控制經銷商,不能控制門店,必須是三層結構,不然就叫垂直壟斷。 再來看中國,第一個亞洲人的口味簡直是太豐富了;第二個就日本人發明了可拋棄的 pet,這讓整個生意的屬性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第三,中國沒有三層分銷法,所以你會發現康師傅有四五萬人的團隊,統一有三四萬人的團隊,農夫山泉也有幾萬人團隊~~大家在同一個市場裏面,不光是品牌之間的競爭激烈,幾乎每一個環節都是over supply的。但美國是這樣的:可樂通過罐裝商分銷,紅酒也通過可樂的灌裝商分銷,所以它沒有那麼高的惡性競爭。 剛纔說的是空間不同產生的α,接下來我再幾個舉個例子,看看時間的不同對投資結果有什麼樣的影響。 海螺水泥大家都很知道的,太傳統、太夕陽的一個產業了。但是你會發現海螺水泥最大的漲幅是過去3年,並不是在頭10年。我們第一直觀的感覺,中國房地產和基建的擴張週期應該是前10年。海螺作爲龍頭,應該是在前10年的股價回報最高,什麼原因導致了這個時間差? 在地產快速擴張週期中,海螺水泥每噸毛利率一旦超過100塊錢的時候,一堆小廠就復活了。所以當需求快速上升的時候,產能也在快速上升。當然優秀的公司總是在這過程中不斷地提高份額,但這是個痛苦的過程,海螺水泥的單噸毛利會從230元跌到60元,把別人**,它也只能掙60元。然後進入房地產的下降週期,隨着地產週期再一次迴歸,它的噸毛利又變成230元,然後一堆小廠又復活,海螺的噸毛利又變成60元,把小廠**,來回的重複~~所以這個公司以前是一個波段股,大家叫週期股。 但是爲什麼2016年之後事情發生了改變?2016年這一波中國的房產和基建的復甦應該是歷史上增速最弱的。但是這一年出了一件非常牛的事"藍天計劃",這個計劃就直接把產能給控制住了:礦山不讓亂挖了,鍋爐不能亂燒了,治理污染、霧霾變成了頭等大事。所以上一輪產能出清的時候,所有的產能都給卡住了。在最弱的一個需求復甦過程中,海螺水泥終於能站着把錢賺了。 所以投資中很多事情其實並不是我們直觀的感受,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去理解時間維度上環境的變化。 我們再講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案例,我剛說啤酒是個好生意,它終極結局在很多市場上能掙40個點,但中國只掙兩三個點的利潤率。這個是很好的生意,但在過去的十年,可以看到無數英雄都折腰在此。這個行業我們看了10年,如果你是在2006年介入,那就是十年三倍的漲幅;但如果你是在2016年介入,那就是三年三倍的漲幅。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 中國的啤酒經歷了4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990年到2010年,人均消費量快速上升,產能也在快速的上升,一團混戰,諸侯割據。2010年到2015年,人均消費量已經漲不動了,基本持平,還有略有下降,但是產能還在上升。我記得當時2013、2014年的時候,當時大家已經廝殺到什麼程度?最好的兩家公司,百威英博和雪花啤酒大概只掙了兩三個點的利潤率,以前他們可是掙了15%~ 20%的利潤率。在整個行業已經負增長的情況下,龍頭公司慘烈的競爭,看起來好像永無出頭之日。 當時很多人都已經絕望了,但我們興奮了起來。因爲我們認爲所有的行業都要經歷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需求爆發,供給擴張,大家看到這個生意不錯,都來搞,快速把這個市場做大。 第二階段叫需求放緩,供給快速擴張。因爲經歷了第一階段以後,每個人都覺得我肯定是最後的贏家,開始捉對廝殺,這時候就看到利潤率開始下降。 第三階段叫需求繼續放緩,但是產能開始擴不動了,因爲大家都發現老大隻掙三個點,老二可能都已經開始虧損了,老三是血虧,不可能再擴產能了。 到了第四個階段,新的驅動力形成需求開始復甦的時候,你會發現供給已經被卡到一個非常小的範圍。這四個階段裏面我們主要投的是第四階段,當然了也會投第一階段,但第一階段很多公司實際上是VC和PE的階段。 在不同行業不同的階段的時候,其實需要的能力值也是不一樣的。第四階段的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呢?當第四階段的邏輯展開的時候,最大的特點是看起來需求的復甦或者增速是沒有第一階段快的,但是供給被卡死,贏家非常清楚,犯錯的風險是極低的。所以回到啤酒的生意,我們認爲從2015年是一個新老劃斷,很明顯的指標就是中國啤酒的人均消費量已經漲不動了。但是請記住彼得林奇說過一句話:增長不一定是你的朋友,那麼這句話的反面是什麼?不增長也不一定是你的敵人! 第四階段往往增長速度也不快,但是它的獲得的回報的空間是巨大的。爲什麼我們認爲第四個階段要展開了?一個因素是:中國最大的機會在於中國的啤酒的價格是比國外低很多的,中國現在真的比國外便宜的東西已經不是很多了:車子、房子、衣服、嬰兒用品都比國外貴,這裏面有三四倍的空間。另一個因素是:90後的消費者開始加入到這個市場了,他們也有二十四五歲了。新的消費者驅動力的形成以後,加上供給端經歷了這些年慘烈的競爭,大家一定要找到一個新的方式來處理這個問題,高端化是一個新的驅動力。並且經歷過產能出清之後,龍頭快速集中了份額,雖然只掙兩三個點的利潤率,但小公司已經被清出去了,大公司之間要開始形成默契了。所以在這過程中會發生一些邊際的變化,加上之前那個過程中投資者的預期已經被徹底的毀滅了,所以我們叫All Star A line,就是叫所有的星星都排到了一條線上,這種狀態是我們需要重倉的時候。 第三個層面:人和組織 我們要投好的企業家,有洞見力的企業家,有遠見的企業家,我相信這是大家的共識。但是這裏面仍然有兩個問題: 第一個我們認爲企業家們現在面臨着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如何能夠突破行業的瓶頸?比如爲什麼我們要去投海底撈?明明這個行業不是好生意,它有各種管理上的瓶頸,但是如果有人有效地突破了它,它就一覽衆山小了。所以海底撈市值約2000億,第二大的餐飲公司連100億市值都沒有。突破瓶頸是很重要的,我們要給一個巨大的溢價。 第二個問題是:很多公司都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怎麼從一個單產品型的公司變成一個平臺型的公司?我們認爲這也是很不容易的,當你組織的架構不夠清晰、有效的時候,大的事業部會把小的事業部的資源全部吸走。 我們當年投資百麗也面臨着這個問題,百麗後來收購了很多品牌,這些收購的品牌都沒做起來。百麗當年收了妙麗,非常個性的品牌,在平臺上做的也不好。這裏面很重要的一個一點就是:一個銷售能力或渠道能力很強的公司,它會把很多東西給同化掉的。任何公司都有兩個重要部門:一個是產品部門,一個叫需求的部門。需求部門是什麼?它接近消費者,它永遠要賣好賣的東西。它不要太多的花樣,一切以消費者的需求爲主。但產品創造部門,也就是設計師們,他們往往天馬行空。那麼核心的一點是:到底是誰掌握了資源? 我們見過太多這樣的公司,比如說之前香港最牛的消費股,大概10年漲了30倍,但是後來股價從最高時候的23塊錢跌到了現在6塊錢。因爲當消費者發生轉移的時候,公司沒有跟上這個時代。爲什麼沒跟上?我認爲核心是:組織內部掌握資源的人是在銷售端,而這些銷售端的人不思進取,都是一些當年打打過勝仗的五六十歲的老人,他們並沒有改變組織形態,來適應市場。 我們認爲當一個公司突破了自身的瓶頸之後,如何把單事業部的公司變成一個平臺級的公司?核心的一點是:能不能把個人能力變成組織能力?能不能把事業部能力變成集團能力?這是非常重要的兩句話,我認爲在所有的領域都適用。 多說兩句,我們認爲有兩種不同的組織:一種叫control型組織,就是控制型組織。控制性組織它的邏輯是自上而下的,跟創始人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這種組織的特點是當它在跨越新的一些領域的時候,它能夠調動大量的資源。壞處是因爲它是一個自上而下的組織,所以自下而上的創新力不夠。如果它不能形成中臺和中後臺能力的話,那麼它在擴張性上會遇到領導人天生的能力瓶頸。 第二個叫context型組織,就是內容型組織,它是一個自下而上的生長型的組織,內部可能有賽馬機制。這種組織的特點是它在每個地方都能夠全面開花,這是互聯網裏面最經典的兩個案例。 這兩種組織都有它自己的特點,也都會有自己的問題。所以面對不同的產品線,不同的時間和空間維度,我們認爲這裏面要關注的點是不一樣的。 回到投資的話題,最近大家都會問到一個問題:現階段哪些公司是真正的好生意?茅臺其實大家都懂了,但是估值也這麼高了,怎麼繼續獲得阿爾法? 我認爲這是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大家對高質量生意的看法,其實我不認爲大家是真正理解了,大家只是在追求增長。你看2019年是牛市,但2018年這些生意被拋棄成什麼樣子?第二個問題是在很多的領域裏面,環境之上的到底是生意重要,環境重要還是人重要?那麼我們認爲很多領域裏麪人和組織的價值,在未來的5~10年會變得更加的重要,原因是我認爲它會穿透週期。 穿透週期是什麼意思?隨着信息的對稱,被低估的公司會越來越少。大家慢慢形成了共識:淨資產以下的公司很多,但就是沒人買,因爲這個東西沒有未來,大家怎麼願意付費?但是如果你去投的是一個很牛的組織的話,你會發現他可以看到3~5步棋之後。今天如果這家公司是值100塊錢,市場給了130元,短期看是有點被高估的。但是如果這公司5年後市值1000塊錢的,那今天的130塊錢就是被低估了。但是什麼樣的公司才具有這種穿透組織的能力?這不光是對生意和環境的研究,同時要對企業家有非常深刻的理解。 最後回到我們的模型本身,在未來的環境,到底是生意重要,還是環境重要,或是和組織更重要?我們的體系也是一個不停的演進和迭代的過程。但是回到我們的指導思想:我們認爲這個世界是高維的、複雜的、多樣的、曲折的、不可知的,任何以低維的簡單的、單一的、線性的、完美的思考都危險的。但是我們認爲驅動事物發展和演進的主要矛盾又是單一的,它是辯證法的兩面。 另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是:你要知道自己不知道。方法本身是可以被演進的,但是關鍵是不是能夠保持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一個狀態。二級市場的演進速度是很快的,十幾年前,只要能把PE算清楚,就能賺錢,今天已經沒有這樣的機會了。以前大家都不知道白酒是好生意,但現在大家也都有理解了。所以核心並不是方法本身,而是你對方法論本身的迭代和演進,那麼最後最主要的邏輯叫:知道自己不知道。 比較好的一個狀態應該是什麼樣的?首先把書讀厚,這就是我們說的信息點的收集,最基礎的狀態;第二點是把書讀薄,這其實是要找到主要矛盾的一個過程。這兩點其實很多人都能做到,但還有第三點:把書合起來扔到一邊去,寫下三句話。這個過程是一個抽象的過程,它是對整個世界觀重新塑造的過程。 所以我認爲要保持這種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狀態,我們的體系纔會不停的演進和迭代,才能夠保持未來持續的競爭力。
高瓴資本李嶽:知道自己不知道(下篇)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Report

Comment

  • Top
  • Latest
empty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