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天下財賦半東南”?
投資要點
看懂地方財政賬本,是理解不同地區財力差距的關鍵。
如果根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支出計算地方財政收支缺口,今年1-5月份上海是31個省級行政區域中財政收支唯一保持盈餘的地方。但這一算法不夠嚴謹,因爲從全年來看,31省市通常都不會有收支盈餘,即使上海市2021年也存在659億元收支缺口,需要通過中央轉移支付等方式彌補。
爲什麼經濟發達如上海,也要接受中央轉移支付呢?這是因爲分稅制體系中,存在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兩個過程。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統計的只是自留部分的稅收和非稅收入,還有一些稅收是需要上繳中央的。
2021年中央向地方一共轉移支付82216億元,是解決地區收支均衡問題,縮小教育、醫療衛生、養老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的重要手段。分省來看,中央轉移支付收入一般跟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財政實力、人口等因素直接相關。如四川、河南作爲中西部人口大省,經濟發展相對落後,財政收支矛盾較爲突出,獲得的轉移支付資金規模分列第一、二名;東部的天津、上海、浙江等省市,由於經濟財政發展水平相對更高,人口更少,因此轉移支付規模處於低位。
2021年全國平均每人接受中央轉移支付5816元。其中:總量靠前的四川、河南兩省接受的中央轉移支付分別爲6573元/人和5242元/人,在31省市中排名位居中下游;西藏人均轉移支付規模超過6萬元;西部的青海、寧夏、新疆等少數民族集中分佈省區,東北的黑龍江、吉林兩省,人均規模均超過1萬元;東部沿海的江蘇、浙江、廣東三省則不足3000元。
我們可以用各省市上繳中央的收入,減去該省收到的中央轉移支付,得到各省市的淨上繳規模,從而衡量各地區對於中央財政的貢獻。2021年,全國僅有8個省市有正貢獻,其中上海排名第二,淨上繳中央財政收入達到7879億元,幾乎相當於中央對河南、黑龍江和四川三省的合計淨補助規模。總理座談會上提及的東南沿海5省市,均對中央財政有正貢獻,2021年合計淨上繳財政收入超過3萬億元,成爲中央財政轉移支付體系的重要支撐。
經過中央轉移支付的二次分配後,各省市預算平衡通常不是問題,而且由於各地區財政體量差別較大,簡單計算收支缺口意義並不大。因此建議關注地方財政自給率指標,即通過計算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衡量地方財政的可持續性。
1994年以來,從全國層面看,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佔支出的比重波動下降,1997年最高時爲66%,不過基本維持在50%以上。近年來隨着財政收入增速逐漸放緩,民生和債務等剛性支出規模增加,地方財政收支平衡壓力不斷上升。2019和2020年地方財政自給率均降至50%以下,2021年回升至52.6%,和2017年水平相當。
分區域看,31省市財政自給率差異較大。2021年上海的財政自給率最高(92.2%);北京位居第二,廣東、浙江、江蘇、天津、福建、山東等6省市均超過60%。此外,22個省市財政自給率低於50%,其中11個省市不足40%,主要集中在中西部、東北等經濟欠發達地區。
在土地財政面臨困境的情況下,近些年中央財政不斷加大對地方轉移支付力度,重點支持地方“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和落實減稅降費,促進區域均衡發展。日前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進一步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工作的指導意見》,通過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增強基層保障能力。此外,從長遠角度看,如何健全地方稅體系,培育地方稅源可能更關鍵,如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實施,計劃後移消費稅徵收環節並穩步下劃地方等。
風險提示:財政收入增長不及預期,地方財政收支困難上升。
日前總理在福建主持的經濟形勢座談會上指出,東南沿海5省市經濟體量佔全國1/3以上,財政收入佔比近4成,在地方對中央財政淨上繳中貢獻近8成,有力支撐了國家財力和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轉移支付。[1]所謂“天下財賦半東南”,總理講話再度引發各界的關注和討論。如何看懂地方財政賬本,是理解不同地區財力差距的關鍵。
很多文章喜歡用一種簡易方法對比各省市的財政狀況,即根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支出數據計算地方財政收支缺口。從今年1-5月數據看,受留抵退稅、疫情衝擊等影響,今年以來各地區財政收支平衡壓力和去年同期相比明顯上升;同時,作爲上半年全國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上海,和去年同期一樣,成爲31個省級行政區域中財政收支唯一保持盈餘的地方。
收支缺口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地區財政狀況的差異,但這一衡量方法可能不夠嚴謹。畢竟在赤字財政背景下,如果從全年來看,31省市通常都不會有收支盈餘。即使是上海市,2021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772億元,支出8431億元,同樣存在659億元收支缺口。這一差額需要通過中央轉移支付、發行地方政府一般債、使用結轉結餘及調入資金等方式彌補。
以上海爲例,2021年中央財政給了997億元稅收返還和補助收入,扣除上解中央的215億元后,淨補助爲782億元;一般債務發行收入和還本支出基本持平;使用結轉結餘資金規模和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支出基本持平。因此,中央提供的782億元淨補助,在彌補659億元收支缺口後,少部分用於結轉下年支出。
爲什麼經濟發達如上海市,也要接受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提供的補助收入呢?這是因爲在中央和地方分稅制體系中,存在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兩個過程。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統計的只是自留部分的稅收和非稅收入,還有一些稅收是需要上繳中央的。如果僅看“一次分配”,2021年全國地方本級預算收入僅爲111077億元,對應的支出爲211272億元,即使考慮到8200億元地方財政赤字安排、9779億元結轉結餘及調入資金使用,仍存在超過8.2萬億元的收支缺口。這個缺口需要靠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來填補,即二次分配。
中央轉移支付是解決地區收支均衡問題,縮小教育、醫療衛生、養老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的重要手段。結構上分爲一般轉移支付(包括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前者可供地方政府自主安排支出,緩解地方財政收支平衡壓力;後者主要服務於特定政策目標,地方政府應按中央規定的用途花錢。
2021年中央向地方一共轉移支付82216億元[2]。按照接受中央轉移支付規模大小劃分,31省市可以分爲5個層次。超過5000億的有2個,分別爲:四川、河南;“3000億+”的有10個,分別爲:湖南、河北、湖北、雲南、黑龍江、安徽、新疆、廣西、貴州、山東;“2000億+”的有9個,分別爲:甘肅、江西、陝西、內蒙古、遼寧、吉林、西藏、山西、重慶;“1000億+”的有7個,分別爲:江蘇、廣東、福建、青海、北京、寧夏、海南;不足1000億的僅有3個,分別爲:浙江、上海、天津。
中央轉移支付收入一般跟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財政實力、人口等因素直接相關。四川、河南作爲中西部人口大省,經濟發展相對落後,財政收支矛盾較爲突出,獲得的轉移支付資金規模分列第一、二名;東部的天津、上海、浙江等省市,由於經濟財政發展水平相對更高,人口更少,因此轉移支付規模處於低位。
2021年全國平均每人接受中央轉移支付5816元,人均指標能夠更準確地反映各省市接受中央幫扶的情況。具體來看:總量靠前的四川、河南兩省接受的中央轉移支付分別爲6573元/人和5242元/人,在31省市中排名位居中下游;西藏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族宗教環境,人均轉移支付規模超過6萬元;西部的青海、寧夏、新疆等少數民族集中分佈省區,東北的黑龍江、吉林兩省,人均規模均超過1萬元;東部沿海的江蘇、浙江、廣東三省均不足3000元。整體來看,經濟財政實力越強的地區,中央給予的人均轉移支付規模越小,符合區域協同發展、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則。
在包括分稅制和轉移支付的預算體系下,我們可以用各省市上繳中央的收入,減去該省收到的中央轉移支付,得到各省市的淨上繳規模,從而衡量各地區對於中央財政的貢獻。2021年,全國僅有8個省市有正貢獻,其中上海排名第二,淨上繳中央財政收入達到7879億元,幾乎相當於中央對河南、黑龍江和四川三省的合計淨補助規模。總理座談會上提及的東南沿海5省市,均對中央財政有正貢獻,2021年合計淨上繳財政收入超過3萬億元,成爲中央財政轉移支付體系的重要支撐。
自古以來,我國各地區財政收入不均衡問題始終存在。無論是唐代“政治中心”長安和“經濟中心”洛陽的分離,還是明清時期江南地區稅賦佔全國的60%,都說明“轉移支付”是必然選擇。無論從自然環境、人口密度,還是交通設施、物流交易場所集中度來看,江浙滬、北京、廣東等地區擁有豐富的經濟和稅收資源,通過上繳稅收給中央爲國家做貢獻無可厚非。
經過中央轉移支付的二次分配後,各省市預算平衡通常不是問題,而且由於各地區財政體量差別較大,如果僅通過財政收支軋差測算缺口大小,意義並不大。相比之下,地方財政自給率指標更有研究價值,即通過計算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3],從而衡量地方財政的可持續性。
1994年以來,從全國層面看,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佔支出的比重波動下降,1997年最高時爲66%,不過基本維持在50%以上。近年來隨着財政收入增速逐漸放緩,民生和債務等剛性支出規模增加,地方財政收支平衡壓力不斷上升。2019和2020年地方財政自給率均降至50%以下,2021年回升至52.6%,和2017年水平相當。
分區域看,31省市財政自給率差異較大。2021年上海的財政自給率最高(92.2%);北京位居第二,廣東、浙江、江蘇、天津、福建、山東等6省市均超過60%。此外,22個省市財政自給率低於50%,其中11個省市不足40%,主要集中在中西部、東北等經濟欠發達地方。對比2020年,除青海外各省市自給率普遍回升,特別是山西和湖北升幅均超過11個百分點,前者受益於煤炭等能源大宗產品價格上漲帶來財政收入增長,後者則主要因爲2020年疫情造成的低基數。
在土地財政面臨困境的情況下,近些年中央財政加大對地方轉移支付力度,重點支持地方“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和落實減稅降費,促進區域均衡發展。日前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進一步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工作的指導意見》,通過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增強基層保障能力。此外,從長遠角度看,如何健全地方稅體系,培育地方稅源可能更關鍵,如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實施,計劃後移消費稅徵收環節並穩步下劃地方等。
[1] 新聞來源:http://www.gov.cn/xinwen/2022-07/07/content_5699817.htm
[2] 這裏的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統計出自2021年中央決算報告,其中“稅收返還及固定補助”科目金額11570億元,納入一般性轉移支付統計,下同。
[3]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央補助收入+其他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其他支出,這裏的其他收入主要包括地方債務收入、結轉結餘和調入資金使用,相應的,其他支出包括地方債務還本支出、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和結轉下年支出等。財政自給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地方自留稅收+非稅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支出。
風險提示
財政收入增長不及預期,地方財政收支困難上升。
證券研究報告:如何理解“天下財賦半東南”?
對外發布時間:2022年7月18日
報告發布機構:中泰證券研究所
參與人員信息:
周嶽 | SAC編號:S0740520100003 | 郵箱:zhouyue@r.qlzq.com.cn
肖雨 | SAC編號:S0740520110001 | 郵箱:xiaoyu@r.qlzq.com.cn
延伸閱讀:
跑得慢才能跑得遠
基建狂魔爲何不能讓日本經濟再度騰飛
資本紅利消減與經濟轉型之問
促消費:僅靠發消費券還不夠
李迅雷:四條建議抵禦境外市場波動對A股影響
一些往事與思考
出口、金融和地產——中國經濟三強背後的文化基因探究
特別聲明
《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於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通過微信訂閱號製作的本資料僅面向中泰證券客戶中的專業投資者,完整的投資觀點應以中泰證券研究所發佈的研究報告爲準。若您非中泰證券客戶中的專業投資者,爲保證服務質量、控制投資風險,請勿訂閱、接受或使用本訂閱號中的任何信息。
因本訂閱號難以設置訪問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煩請諒解!中泰證券不會因爲關注、收到或閱讀本訂閱號推送內容而視相關人員爲中泰證券的客戶。感謝您給予的理解與配合,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本訂閱號爲中泰證券宏觀團隊設立的。本訂閱號不是中泰證券宏觀團隊研究報告的發佈平臺,所載的資料均摘自中泰證券研究所已經發布的研究報告或對已經發布報告的後續解讀。若因報告的摘編而產生的歧義,應以報告發布當日的完整內容爲準。請注意,本資料僅代表報告發布當日的判斷,相關的研究觀點可根據中泰證券後續發佈的研究報告在不發出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本訂閱號不承擔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義務,後續更新信息請以中泰證券正式發佈的研究報告爲準。
本訂閱號所載的資料、工具、意見、信息及推測僅提供給客戶作參考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的最終操作建議,中泰證券及相關研究團隊不就本訂閱號推送的內容對最終操作建議做出任何擔保。任何訂閱人不應憑藉本訂閱號推送信息進行具體操作,訂閱人應自主作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所有投資風險。在任何情況下,中泰證券及相關研究團隊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訂閱號推送信息所引起的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中泰證券及相關內容提供方保留對本訂閱號所載內容的一切法律權利,未經書面授權,任何人或機構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轉載或者複製本訂閱號推送信息。若徵得本公司同意進行引用、轉發的,需在允許的範圍內使用,並註明出處爲“中泰證券研究所”,且不得對內容進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刪節和修改。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n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