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mm一文看懂:全球新能源汽車之巔峯對決!
@爱上趋势股:01 2009 年 3 月,我國正式宣佈:發展以【純電動汽車】爲突破的新能源汽車戰略。 從此,確立了我國汽車發展的新路線。 一個月後,特斯拉第一款電動車 Roadster Sport 宣佈開始接受訂單。 與此同時,在奧巴馬的支持下,Tesla 獲得了 4.65 億美元的低息貸款。 兩年後,奧巴馬宣佈: 到 2015 年美國爭取實現年產銷 100 萬輛新能源汽車的目標! 2009 年,中美兩國非常默契的奠定了以【純電動汽車】爲突破口的新能源汽車戰略,爲改變汽車產業埋下了伏筆。 這一年,汽車製造強國日本,依靠強大的精工製造能力和優勢,確立了以混合動力和氫能源爲主的路線。 德國人則沉浸在 BBA(奔馳、寶馬、奧迪)的王座裏不能自拔,因爲這一年他們創出了 380 萬 的巔峯銷量,卻渾然不知巔峯是沒落的開始。 02 從 2009 年開始,我國大力宣傳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力度加大,電動車銷量快速增長。 到了 2015 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 340471 輛,銷量 331092 輛,比去年分別增長 3.3 倍和 3.4 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計 2016 年這個數量還會翻一番。 然而,數據出來後,日德車企們並不以爲然。 因爲這個華麗的數據背後,卻存在着大量問題: 不少車企爲了拿到補貼,快速上馬了一大批質量差、續航短的電動車;甚至左手倒右手,將自己生產的低質量電動車成批打包給下屬子公司,幹着純粹騙補的勾當。 一時間新能源汽車亂象頻出: 有的車主新買的車,一個多月就幾乎失去動力,原本 400KM 的航程,充滿電只能走幾十公里。還有的出現了無法啓動、充電樁無法充電等問題。 不過,另一邊的特斯拉卻着實讓世界驚豔了 一把。 2012 年,特斯拉發佈了第二款汽車,大名鼎鼎的——Model S。它成爲了特斯拉第一款爆款車型,其銷量在 2013 年第一季度力壓 BBA,奪得北美豪車銷量冠軍,使得特斯拉獲得了史上第一次季度盈利。 Model S 爲電動車行業樹立了標杆,也奠定了特斯拉行業大哥的地位: (Tesla Model S 早款車型) 2015 年,特斯拉開始交付第三款產品——Model X。那個大鵬展翅,再次驚豔了世界: (Tesla Model X) 2009~2015 年,中國電動車品牌如雨後春筍一樣冒了出來,整個市場欣欣向榮,但又顯得雜亂無章、亂象叢生。 2009~2015 年,特斯拉則從站穩腳跟,到直面 BBA,完成了一次華麗的轉身。 03 從 2016 年開始,我國首次將續航里程納入了補貼考覈標準,“騙補的好日子” 終於到頭了。 到了 2018 年,考覈標準越來越嚴,並且逐漸減少了補貼。落後電動車企業逐步被淘汰,國產電動車開始了 “供給側改革”。 也是這一年,造車新勢力$蔚來汽車.US 、理想、小鵬開始嶄露頭角,並且蔚來成功赴美上市。 而特斯拉又迎來了一個新的輝煌,第四款極具性價比的車型——Model 3 在北美大賣,銷量超越了同類型的寶馬 5 系、奔馳 E 級、奧迪 A6 等。 同時,馬斯克宣佈: 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正式在臨港落地! 這個工廠是特斯拉首個海外工廠 ,得到了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僅一年,就建成並開始量產 Model 3。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馬斯克在德國和印度的建廠計劃,到現在連獲批都沒能拿下來。 (德國民衆因環保等問題抗疫建設特斯拉工廠) 到了 2020 年初,上海超級工廠開始發力,Model 3 在中國銷量暴增,它就像鮎魚一樣,將中國新能源汽車的 “供給側改革” 推進了高潮。 這一年,蔚來股價跌到了 1 塊多,一度瀕臨退市。 此時,一篇《蔚來李斌——2019 年最慘的人》火爆全網。 巧的是的,網友又偷拍到了李斌坐地鐵的照片... ...於是,自媒體又有了新標題: 《造車新勢力上市企業蔚來 CEO 淪落擠地鐵》 《2019 年最慘的男人續:落寞李斌地鐵搭訕無人理》 ... ... 蔚來這樣的明星車企,都混成這樣了,可能想而知 2019~2020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競爭有多慘烈了: 2019 年底時,我國新能源車企業高達 486 家, 僅僅半年後,能活下來的企業已不足一個零頭。 但是,能在這場競爭中廝殺出來的,一定會是王者。裏面的王者,就有在最艱難時期拿到美國資本支持的蔚來、小鵬和理想。 2016~2020 年上半年,是中國新能源汽車進行殘酷 “供給側改革” 的一段時期,是特斯拉藉助中國力量,邁向全球的一段時期。 04 到了 2020 年下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終於完成了優勝劣汰。那些身經百戰、實力雄厚的電車品牌笑到了最後,它們的拼搏進取,也改變了國人對國產車的刻板印象。 從此,拉開了中國新能源汽崛起的序幕。 2020 年以後,傲慢的日德老牌車企,終於開始宣佈轉型新能源汽車,但爲時已晚。 因爲,這個結果早在 10 年前就埋下了伏筆。 中美兩國,從 2009 年 “不約而同” 的確立同一種電車路線,到後來相互扶持又相互競爭。像極了二戰之後,美蘇相互爭霸的同時,共同瓜分了老牌帝國們的殖民地。 2020 年 6 月 10 日,特斯拉的市值超越了豐田,這意味着汽車行業已經徹底發生改變: 在中美兩國的帶領下,誰擁有電動車,誰就擁有了未來! 05 前面用了 4 個篇幅給家講汽車的發展進程,是爲了告訴大家,以後我們要堅定擁抱新能源汽車,而且只能在中美兩家之間選擇。 另外,大家也千萬別小看中國汽車了,“中國汽車目前在世界上是最具有競爭力的”,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馬斯克兩天前,剛在 2021 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說的。 好了,接下來就重點說股票。 首先看兩組數據: 數據告訴了大家,處在頂級梯隊的三家車企是:特斯拉、比亞迪、上汽集團。 比亞迪和特斯拉分別是中美兩國的電車龍頭,也是世界第三大和第一大市值車企,不必多說。 上汽集團需要說一下: 首先,不要因爲售價低,而對五菱 mini 有偏見。 電車與傳統車的區別,類似傳統手機和智能手機的區別,未來電車上會承載更多軟件系統,也就會帶來額外的收入。五菱 mini 龐大的銷量,爲這種可能奠定了基礎。 其次,要知道五菱 mini 是上汽集團的,和港股$五菱汽車(00305)$ 關係不大。 【五菱汽車】只不過是給五菱 mini 提供部分配件的,只是藉着名字被炒上去了而已,利潤的大頭屬於上汽集團,一定要區分,別當了韭菜。 最後,我認爲上汽集團被低估了。 今年上半年,上汽營收 3660 億,是長城汽車的 6 倍,蔚來的 22 倍。但市值爲 2350 億,是長城汽車的 45%,蔚來的 60%。 這一巨大反差的原因在於,上汽的新能源車佔比太低,其 2025 年計劃,新能源車銷量 270 萬,佔比不低於 32%。而長城汽車是:2025 年,新能源車銷量 320 萬,佔比達 80%! 誰擁有電車,誰就擁有未來。 所以,市場給了長城 74 倍的 PE,只給了上汽不到 9 倍的 PE。 那麼到底是誰錯了? 我認爲,如果長城真能實現目標,那它也沒錯;但我認爲上汽集團是真的被低估了。 一方面,上汽作爲國企,口號不會像私企那樣喊得很激進,但往往更可靠一些。 另一方面,如果上汽把名爵、榮威、五菱的新能源單獨分離出來,我覺得市值都不只 2000 億,畢竟小康股份的市值都 1000 億了。 緊挨着頂級梯隊的玩家,就是以蔚來爲代表的造車新勢力了。 它們相比傳統車企,底子雖薄,但包袱也小。因此,在行動上更激進,大力發展智能、網聯、自動駕駛等,新潮的東西,總是更受到年輕人喜歡。 作爲後起之秀的佼佼者,目前看主要就是蔚來、小鵬、理想三家,蔚來是龍頭。 06 寫在最後 新能源汽車產業: 下游指【整車】,TO C 端,利潤最大,代表 比亞迪、特斯拉。 中游主要指【電池和機電、配件】等,代表 $寧德時代(300750)$ 上游主要指【鋰礦】,代表 $贛鋒鋰業(01772)$ 它們已經全部都炒過一遍了,處在泡沫較大的階段。在我看來,目前中短線的時會很不清晰,如果要參與的話,只能是賭它們更長遠的邏輯。 所以,一定要在近期要參與的話,只能參與【龍頭股】的【長線價值投資】。 選一個路線的話,自然是【優先選擇下游】。 那麼下游裏的龍頭是誰? ——$特斯拉(TSLA)$ 、$比亞迪(002594)$ ($比亞迪股份(01211)$ )、$上汽集團(600104)$ 、$蔚來(NIO)$ 。 PS:以上非薦股,僅做長期邏輯分享,因爲短期炒作較高,不建議追高。 想第一時間瞭解趨勢哥的交易策略和持倉,請訂閱我的【空間站】:點擊這裏訂閱
一文看懂:全球新能源汽車之巔峯對決!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