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

資本市場爲什麼不待見騰訊了?

@丫丫港股圈
作者:li俊 來源:美股研究社(ID: meigushe) 騰訊又一次跌回了320港元,今年以來騰訊股價基本沒漲沒跌,跑輸了絕大多數中概股。$騰訊控股(00700)$ 自今年4月創下52周新高以來,騰訊股價一路下挫,年內漲幅僅剩2%,相比歷史新高474港元,跌幅更是高達33%,人心惶惶可見一般。曾經的股王丟失了往日的風采,當前的騰訊能否在三季度迎來複蘇,這或許也是很多投資者關心的話題。 騰訊股價過去一年表現低迷,原因是多方面的,想要解釋清楚並不容易。香港投資環境的惡化,肯定對騰訊股價造成了不小的影響,但美團點評、平安好醫生、中國平安等公司股價均創歷史新高,可見投資者對高增長公司願意給出合理的溢價,所以騰訊自身可能纔是主要原因。 今年8月14日,騰訊發佈2019年二季度業績,期內公司實現收入888.2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1%。這份財報喜憂參半,市場解讀的角度也很多,但資本市場給卻出了自己的態度:業績公佈的次日,騰訊股價收跌約2.82%。緊接着,花旗、野村等投行均在研報中下調了騰訊的目標價。 8月28日之後,騰訊開啓了一波持續30多個交易日的連續回購,累計耗資超10億港元,但這一次積極的回購卻並沒有能夠提振騰訊公司的股價。2018年9月騰訊控股也曾連續多個交易日回購股份,當時其股價一度低至每股300港元以下,回購幾個月後,受年報利好其股價又迫近每股400港元大關;再上一次回購股份要追溯到五年前,當時全球科網類股票大跌,騰訊在2014年4月8日,斥資7000多萬港元進行回購,此後一年騰訊漲幅超過50%。 企業回購的原因往往是覺得「自己被資本市場低估了」,從騰訊高管的二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中,我們可以找到三方面原因:1)遊戲收入增速並沒有放緩,版號禁令放開之後,騰訊將重新恢復增。2)騰訊的收入變得更多元化,To B業務將成爲騰訊新的增長引擎。3)騰訊的投資可以讓公司變得更好,並非簡單的投行思維。 不過公開的資本市場是最真實的,畢竟投資者需要用真金白銀對騰訊的未來進行投票,騰訊的「被低估」並沒有獲得投資者的認可。從二季度財報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那就是騰訊股價萎靡不振的直接原因是「廣告收入增速放緩甚至下滑」。 花旗後來發研報認爲,「今年餘下時間騰訊在線廣告業務可能將持續疲軟,而其在智能手機遊戲上的優勢不足以抵消廣告業務低迷的影響」。廣告收入增速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既有來自字節跳動的衝擊,又有來自宏觀環境的影響,我們不妨來拆解下。 宏觀環境的影響其實並不大,中國經濟增速雖然在放緩,但仍有很多公司實現了逆勢增長。例如,前段時間外媒就報道字節跳動今年已完成了年初定下的營收目標,阿里的廣告收入也一直保持極高的增速,甚至是快手的營收也在突飛猛進,至於剛剛市值突破5000億港元的美團點評更不用說了。市場環境越差,企業的廣告預算越往頭部平臺集中,騰訊作爲中國互聯網的第二極,廣告收入下滑的主要原因絕不是因爲宏觀環境。 那麼對騰訊廣告收入造成直接影響的,恐怕還是來自字節跳動。伴隨着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的崛起,騰訊的社交、遊戲和廣告都受到了巨大的衝擊。來自QuestMobile早前的報告顯示,「短視頻的時長在今年6月同比上漲8.6%,背後體現的是各大平臺圍繞用戶注意力的爭奪,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短視頻正在侵蝕着其他泛娛樂行業的時長,在線視頻、在線閱讀、手機遊戲等泛娛樂行業的月人均時長同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騰訊的社交內容產品使用時長下滑,自然對廣告收入有影響,但我覺得這也不是騰訊股價低迷的主要原因,因爲騰訊的核心護城河社交併沒有受到衝擊,騰訊系的很多公司也保持着不錯的數據增長。所以這一切的根源還是要回到騰訊一直被質疑的投資策略上。 關於騰訊投資的討論有很多,有的人認爲「騰訊是投行化思維,團隊沒有夢想,失去了創新精神和競爭力」,也有人認爲「騰訊投資是生態賦能,把不擅長的領域交給合作伙伴,這是專注於長期的表現」。劉熾平後來在騰訊投資年會上對這個問題進行了一個公開回應,「投資是騰訊集團的核心戰略之一,2019年騰訊的投資規模不會收縮。騰訊一直以被投公司爲中心,而不是以自己的利益爲中心,通過投資選擇有所爲有所不爲,不僅可以讓騰訊專精於自己擅長的業務,而且可以通過合作伙伴建立生態鏈,獲得進入新領域的機會。與此同時,騰訊也可以爲被投公司創造諸多價值,促進行業整體發展」。 「投行思維」也好,「生態賦能」也罷,我們不去討論對與錯,也不去討論這些公司和騰訊生態之間的化學反應,畢竟這是一個需要時間驗證的結論。單純從價值角度探討,騰訊股價低迷的原因可能會顯而易見,這背後的邏輯其實很簡單,騰訊一系列投資公司的營收絕大多數都沒辦法並表到財報中,唯一的體現只有「投資收益」,給資本市場的直觀感受那就是:超過3000億的投資,沒給公司主營業務帶來一分錢營收。 **網友Hjcg 的評論對此進行了很好的總結「騰訊資源豐富,能變現空間巨大,但是沒有進入上市公司報表」。一個最直接的例子是移動遊戲巨頭Supercell,2016年的騰訊耗資86億美元收購了Supercell 84.3%的股權,但這筆投資不是騰訊直接投資的,而是通過騰訊控股和其他共同投資者組成的Halti S.A.財團。 在完成投資後,騰訊持有財團50%可投票股份權益,由於沒有超過50%,所以一直以來Supercell並沒有被並表。一直到今年9月23日,騰訊宣佈通過將Halti S.A.的可換股債券轉換爲股份,投票權益由50%增至51.2%,最終實現了Supercell的並表。換句話來說,直至今年9月,Supercell一年接近200億元的營收纔會在騰訊財報中有所呈現。 「投資公司營收不能並表」帶來最直接的反應,那就是騰訊被資本市場當成了「成熟期」的企業。我們知道企業生命週期一般分成四個階段,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騰訊最近一個季度的營收增速已放緩至20%左右,20%的增速往往會被資本市場看成「企業進入成熟期」的標誌。成熟期的企業往往意味着滲透率競爭基本結束,整體業務仍然呈現出增長,但是增速放緩,競爭格局分化,當前的騰訊很明顯符合這種特徵。 過去兩年,騰訊的營收和利潤一直在增長,現在20%左右的增速也不算太慢,未來幾年大概率不會太差——騰訊的遊戲收入會恢復增長,廣告收入也不會一直下滑,To B業務也在高速發展中,但僅憑現有的業務,騰訊的天花板清晰可見,缺乏海外市場和新興業務佈局,騰訊遲早會進入一個慢增長階段。在騰訊被市場當成是一家成熟性企業時,早前40多倍的市盈率明顯就是被高估了,所以有了騰訊從最高點474港元的一路回調。即使是現在30倍左右的市盈率,資本市場也會擔心騰訊的業績不足以支撐當前的估值。 相比投資收益,資本市場更看重的是未來增長,中美七大科技巨頭(蘋果、微軟、Facebook、谷歌、亞馬遜、阿里巴巴和騰訊),除了騰訊之外,其餘六家公司的投資都是不斷將新的業務並表到財報中,所以營收和利潤增速始終保持高速增長,時常上演大象起舞,而騰訊則是不斷將自身業務分拆出去,投資也不刻意追求控股,能變現的資源被不斷剝離出上市公司的報表中,最終給人的印象就是「投行化」。 阿里的營收爲什麼能一直保持40%左右的增速,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爲阿里的新業務越來越多,餓了麼口碑、線下的實體零售、優酷土豆等等,這些都是通過收購實現的,如今都逐漸成了阿里現階段營收的主要構成部分;Facebook全資收購Instagram之後,Instagram成爲收入的主要推動力,但如果當年是像騰訊一樣的財務投資,現在Facebook的營收增速估計會掉到20%左右,進入一個明顯的瓶頸期。 微軟則是另一個例子,這家公司市值登頂萬億美元,主要靠的是智能雲業務的高速發展,這其中微軟收購的LinkedIn和GitHub功不可沒,但如果是財務投資,智能雲業務的增速估計要掉一半。亞馬遜的案例也值得參考,2017年6月,亞馬遜以137億美元吞下全食超市,三個月之後的季度財報,亞馬遜收入增幅創五年內新高,市值一天增加超300億美元,最近的二季度財報全食超市爲亞馬遜帶來了43億美元營收,貢獻了6.8%的營收收入佔比。 那麼騰訊呢?我們能很清晰的看到騰訊和其他六大巨頭的差別。以騰訊投資的虎牙舉例,今年二季度和三季度,虎牙總營收差不多是35億元,利潤接近1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營收增長了120%左右,在這期間虎牙股價跌了16%,但這樣一家高增長的公司,在騰訊二季度、三季度財報裏的呈現卻是「投資收益計提虧損7億元」。試想一下,如果虎牙是騰訊子公司,那這些收入和利潤都會並表,這將意味着騰訊營收增加35億元,利潤增加1億元。是否並表,其中的差別非常明顯。 我們再往前進一步,如果騰訊當年把快手、虎牙、Sea等內容社交平臺全部給收購了,而不是現在的財務投資,這些公司加起來一年的廣告收入至少有500億元,全部併到財務報表中,平均到每個季度差不多125億元,以最新二季度網絡廣告業務收入164億元來算的話,騰訊的廣告收入將變成289億元,同比增速從16%上升至104%;騰訊整體營收也將因此從888億增至1013億元,同比增速也從21%上升至38%。 這個時候我們再看騰訊,估值邏輯將會徹底發生改變,騰訊的估值邏輯也將變成和其他六大科技巨頭一樣。同樣都是投資,同樣可以讓投資公司獨立運營,但之前可能是「遊戲收入進入了天花板,廣告業務增速下滑,騰訊受到了字節跳動的衝擊,未來不容樂觀,廣告收入進一步下滑,確認印證這個判斷」,現在則變成「騰訊遊戲收入保持穩定,廣告收入加速增長,騰訊的生態佈局全面開花」,市場對騰訊未來的預期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所以騰訊股價萎靡不振,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因爲「投資本身的錯與對」,而是因爲「可變現資源的剝離」,失去了擴張的動力,騰訊核心主營業務因此進入一個慢增長時代,最終讓騰訊從一家「成長期」企業變成了一家「成熟期」企業,因而激發了資本市場對騰訊估值邏輯的重新調整。 過去兩年,騰訊的投資佈局鋒芒畢露,但這些投資到底能給騰訊未來增加多少想象力,其實是一個很大的未知數,正如財經分析師liupc看世界在一篇文章中的觀點,「由於騰訊的投資大部分都是以參股而非控股的方式展開,而每一家被投公司都將數據視爲自家的核心資產,整合門檻會遠遠高出阿里系通過併購控制的公司,這一點可能會導致騰訊在下一個時代的競爭中輸在起跑線上」。 合格的投資者往往不喜歡不確定性,互聯網上曾流行這樣一個說法,「你永遠不知道將要打敗你的是哪一家企業,甚至不知道它將來自哪個領域」,這也是成熟型企業往往會藉助收購來尋找新的增長潛力,這些投資絕不是爲了追求財務上的豐厚回報,更重要的是爲公司打破現有僵局帶來了新的團隊和企業文化,建立度過未來難關的護城河,而這一切或許纔是騰訊股價復甦急需思考的問題。
資本市場爲什麼不待見騰訊了?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Report

Comment

  • Top
  • Latest
empty
No comments yet